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论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土资源环境总体形势严峻第13页
        1.1.2 江西省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消耗量不断扩大第13-14页
        1.1.3 区域国家战略地位凸显,人地矛盾加剧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22页
        1.3.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第15-17页
        1.3.2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第17-18页
        1.3.3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第18-20页
        1.3.4 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第20-21页
        1.3.5 研究述评第21-22页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2-23页
        1.4.1 研究目标第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3-26页
        1.5.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2 技术路线第24-26页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6-27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7-37页
    2.1 相关概念第27-31页
    2.2 理论基础第31-37页
        2.2.1 可持续利用理论第31-32页
        2.2.2 人地协调理论第32-33页
        2.2.3 区位理论第33-34页
        2.2.4 地域分异规律第34-35页
        2.2.5 生态经济理论第35-37页
第3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土资源环境现状分析第37-47页
    3.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第37-39页
    3.2 社会经济条件第39-42页
    3.3 国土资源环境现状第42-43页
    3.4 国土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第43-47页
第4章 国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原则与方法第47-55页
    4.1 指标选取原则第47-48页
    4.2 子系统承载力评价方法第48-52页
        4.2.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第48-50页
        4.2.2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第50页
        4.2.3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第50-51页
        4.2.4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第51-52页
    4.3 国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第52-55页
        4.3.0 指标体系构建第52页
        4.3.1 指标数据处理第52-53页
        4.3.2 综合承载力评价——状态空间法第53-54页
        4.3.3 指标理想值的确定第54页
        4.3.4 综合承载力指数级别的划分第54-55页
第5章 潘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第55-83页
    5.1 子系统承载力的评价第55-77页
        5.1.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第55-64页
        5.1.2 土地资源承载评价第64-66页
        5.1.3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评价第66-73页
        5.1.4 大气环境承载评价第73-77页
    5.2 国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第77-83页
        5.2.1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77-79页
        5.2.2 指标权重确定第79页
        5.2.3 综合承载力模型——空间状态法第79-80页
        5.2.4 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及分析第80-83页
第6章 提高国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第83-91页
    6.1 加强规划体系的宏观调控,科学引导发展方向第83-84页
        6.1.1 提高国土资源系统承载水平,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第83页
        6.1.2 加强重大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第83页
        6.1.3 完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重视国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第83页
        6.1.4 强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第83-84页
        6.1.5 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规划,合理引导城市发展方向第84页
    6.2 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第84-85页
        6.2.1 创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机制,落实耕地保护任务第84页
        6.2.2 要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第84-85页
        6.2.3 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的管护,全面提高基本农田质量第85页
        6.2.4 要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85页
    6.3 改变土地粗放经营方式,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第85-87页
        6.3.1 要建立长效机制,引导科学利用土地第85-86页
        6.3.2 要严格控制城镇增量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第86页
        6.3.3 要严格执行产业用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的准入门槛标准第86页
        6.3.4 要完善土地监管体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第86-87页
    6.4 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第87-88页
        6.4.1 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第87页
        6.4.2 要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第87页
        6.4.3 要以农业节水为中心,加快高效节水技术推广第87页
        6.4.4 要提倡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87-88页
    6.5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第88-91页
        6.5.1 要维护自然生态网络的完整性,加强生态健康安全第88页
        6.5.2 要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第88页
        6.5.3 完善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绿地系统的建设,提高居住区园林水平第88-89页
        6.5.4 加强土壤环境污染监管,防止土壤污染第89-91页
第7章 结论与讨论第91-93页
    7.1 主要结论第91-92页
    7.2 讨论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绩效考核应对高校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研究--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
下一篇:景洪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状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