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中药材的资源开发 | 第15页 |
1.1.1 中国中药材的开发情况 | 第15页 |
1.1.2 深根系中药材的开发瓶颈 | 第15页 |
1.2 牛蒡的资源开发 | 第15-19页 |
1.2.1 牛蒡的植物形态 | 第15-16页 |
1.2.2 牛蒡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 第16-17页 |
1.2.3 牛蒡的销售情况与产品开发 | 第17-18页 |
1.2.4 牛蒡的分布与种植情况 | 第18页 |
1.2.5 牛蒡的收获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 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1.3.1 国外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3.2 国内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1.3.3 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4.1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2-24页 |
1.4.2 论文研究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牛蒡收获机关键部件研制 | 第25-42页 |
2.1 设计依据 | 第25-28页 |
2.1.1 牛蒡的植物学特征 | 第25-26页 |
2.1.2 牛蒡收获振动减阻的工艺原理 | 第26-27页 |
2.1.3 牛蒡收获的农艺要求 | 第27-28页 |
2.1.4 牛蒡收获的机具要求 | 第28页 |
2.2 牛蒡收获机的总体机构设计 | 第28-29页 |
2.2.1 牛蒡收获机的结构组成 | 第28-29页 |
2.2.2 牛蒡收获机的工作原理 | 第29页 |
2.3 牛蒡收获机的振动机构设计 | 第29-31页 |
2.3.1 振动方式选择 | 第29-31页 |
2.3.3 强度计算 | 第31页 |
2.3.4 振幅的计算 | 第31页 |
2.3.5 振动频率的计算 | 第31页 |
2.4 牛蒡收获机的挖掘机构设计 | 第31-35页 |
2.4.1 振动挖掘铲的结构设计 | 第32-33页 |
2.4.2 挖掘机构的主要工作参数 | 第33页 |
2.4.3 振动机构和挖掘机构的运动分析 | 第33-35页 |
2.5 牛蒡收获机的其他机构设计 | 第35-37页 |
2.5.1 振动传递连杆的设计 | 第35页 |
2.5.2 扎草清杂刀的设计 | 第35-36页 |
2.5.3 机架的设计 | 第36页 |
2.5.4 三点悬挂架的设计 | 第36-37页 |
2.6 田间试验 | 第37-38页 |
2.7 牛蒡收获机振动效果试验与分析 | 第38-40页 |
2.7.1 振动对沟槽尺寸的影响与分析 | 第38-39页 |
2.7.2 土壤坚实度实度的测定与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牛蒡收获机挖掘部件有限元分析 | 第42-54页 |
3.1 有限元法分析简介 | 第42页 |
3.2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42-43页 |
3.3 牛蒡收获机应力应变有限元分析 | 第43-53页 |
3.3.1 振动挖掘铲的应力应变静态分析 | 第44-45页 |
3.3.2 振动挖掘铲的扭曲分析 | 第45-46页 |
3.3.3 牛蒡收获机固有频率的模态模拟分析 | 第46-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牛蒡收获机的模态试验研究 | 第54-73页 |
4.1 试验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54-61页 |
4.1.1 系统传递函数与频响函数 | 第54-56页 |
4.1.2 频响函数的建立 | 第56-58页 |
4.1.3 曲线拟合及模态参数计算 | 第58-61页 |
4.1.4 分析流程 | 第61页 |
4.2 牛蒡收获机模态实测试验与分析 | 第61-72页 |
4.2.1 模态测试仪器和测试系统 | 第61-62页 |
4.2.2 试验准备及试验设计 | 第62-65页 |
4.2.3 试验方法 | 第65页 |
4.2.4 模态试验分析过程及结果 | 第65-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牛蒡收获机田间试验研究和参数优化 | 第73-91页 |
5.1 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 第73-74页 |
5.1.1 试验的目的 | 第73页 |
5.1.2 试验的内容 | 第73-74页 |
5.2 田间试验系统设计 | 第74-78页 |
5.2.1 测试系统设计 | 第74-76页 |
5.2.2 试验时间、设备及场地 | 第76-77页 |
5.2.3 试验场地设置 | 第77页 |
5.2.4 土壤含水率的测试 | 第77-78页 |
5.2.5 传感器的标定试验 | 第78页 |
5.3 牛蒡收获机的牵引阻力和功耗的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 第78-82页 |
5.3.1 试验因素与指标的选取 | 第78-79页 |
3.3.2 试验因素与指标的选取 | 第79-80页 |
5.3.3 试验数据采集分析过程 | 第80-81页 |
5.3.4 试验结果检验 | 第81-82页 |
5.4 影响牛蒡收获机牵引阻力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2-83页 |
5.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5.5.1 收获机振动频率和前进速度对牵引阻力峰值的影响 | 第83-84页 |
5.5.2 收获机振动频率和振幅对牵引阻力峰值的影响 | 第84页 |
5.5.3 收获机前进速度和振幅对牵引阻力峰值的影响 | 第84-85页 |
5.6 参数优化 | 第85-87页 |
5.6.1 目标函数 | 第85页 |
5.6.2 约束条件 | 第85-86页 |
5.6.3 优化计算 | 第86-87页 |
5.7 土壤阻力分析 | 第87-90页 |
5.7.1 土壤阻力自相关分析 | 第87-88页 |
5.7.2 土壤阻力自功率谱密度分析 | 第88-9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著作 | 第99-1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奖励 | 第100-101页 |
论文图表统计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