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关键词解释 | 第9-10页 |
1.2.1 农村养老保险 | 第9页 |
1.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大连瓦房店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设计 | 第16-25页 |
2.1 调查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6页 |
2.1.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16页 |
2.2 问卷预调查 | 第16-23页 |
2.2.1 问卷题项设计及预调查情况 | 第16-17页 |
2.2.2 问卷项目分析 | 第17-20页 |
2.2.3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20-21页 |
2.2.4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21-23页 |
2.3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统计 | 第23-25页 |
2.3.1 正式问卷的发放情况 | 第23页 |
2.3.2 正式问卷的回收情况 | 第23-25页 |
3 大连瓦房店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结果分析 | 第25-49页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第25-29页 |
3.1.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 第25-26页 |
3.1.2 调查对象的自然信息 | 第26-29页 |
3.2 调查对象的参保情况分析 | 第29-34页 |
3.2.1 被调查者参保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3.2.2 未参加新农保人员的情况分析 | 第30页 |
3.2.3 参加新农保人员的情况分析 | 第30-33页 |
3.2.4 被调查者选择养老方式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3.2.5 新农保的养老功能情况分析 | 第34页 |
3.3 新农保的满意度的情况分析 | 第34-41页 |
3.3.1 不同性别人群满意度比较 | 第35-36页 |
3.3.2 不同年龄段人群满意度比较 | 第36-39页 |
3.3.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满意度比较 | 第39-41页 |
3.4 调查中反映的问题 | 第41-45页 |
3.4.1 新农保参保人群范围窄、覆盖面有限 | 第41-43页 |
3.4.2 新农保养老金标准低、不是群众解决养老问题的首选 | 第43-44页 |
3.4.3 新农保退保制度设计有待改进 | 第44页 |
3.4.4 未参保人员对新农保办理手续方面满意度低 | 第44-45页 |
3.5 问题成因分析 | 第45-49页 |
3.5.1 新农保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 第45页 |
3.5.2 新农保退保没有退还个人账户中的政府补贴部分 | 第45-46页 |
3.5.3 新农保经办服务体系以及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46-47页 |
3.5.4 新农保的适应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 第47-49页 |
4 完善大连瓦房店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 第49-56页 |
4.1 完善机制,提高新农保参保人群的覆盖面 | 第49-50页 |
4.1.1 通过立法来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信心 | 第49页 |
4.1.2 探索新农保与其它保险的衔接机制 | 第49-50页 |
4.1.3 新农保的金融服务要及时跟进 | 第50页 |
4.2 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标准,完善其养老功能 | 第50-53页 |
4.2.1 通过增加新农保缴费档次的选择来提高养老金标准 | 第50-52页 |
4.2.2 提高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的能力 | 第52-53页 |
4.3 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退保制度以及账户管理 | 第53-54页 |
4.3.1 建议退保时退还个人账户中的政府补贴部分 | 第53页 |
4.3.2 加强个人账户管理 | 第53-54页 |
4.4 通过购买服务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服务体系 | 第54-56页 |
4.4.1 新农保的宣传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实现 | 第54页 |
4.4.2 新农保的业务办理可以通过引入商业保险公司来提高效率 | 第54-55页 |
4.4.3 向村级组织或者其他民间组织购买服务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新农保参保情况调查问卷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