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6-2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1-48页 |
2.1 装备制造业概述 | 第31-35页 |
2.1.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与分类 | 第31-33页 |
2.1.2 装备制造业主要特征 | 第33-34页 |
2.1.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特点 | 第34-35页 |
2.2 复杂系统理论 | 第35-37页 |
2.2.1 耗散结构理论 | 第35-36页 |
2.2.2 协同学理论 | 第36-37页 |
2.3 技术创新理论 | 第37-47页 |
2.3.1 技术创新的内涵 | 第37-39页 |
2.3.2 技术创新理论范式 | 第39-41页 |
2.3.3 技术创新过程 | 第41-45页 |
2.3.4 技术协同创新 | 第45-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 第48-74页 |
3.1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第48-55页 |
3.1.1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宏观环境 | 第48-51页 |
3.1.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和发展态势 | 第51-53页 |
3.1.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3-55页 |
3.2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分析 | 第55-59页 |
3.2.1 创新系统总体结构 | 第55-56页 |
3.2.2 参与者网络分析 | 第56-57页 |
3.2.3 外部环境分析 | 第57-58页 |
3.2.4 系统运行分析 | 第58-59页 |
3.3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机制框架构建 | 第59-66页 |
3.3.1 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理论分析 | 第60-61页 |
3.3.2 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框架 | 第61-63页 |
3.3.3 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的关系分析 | 第63-66页 |
3.4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的构成 | 第66-73页 |
3.4.1 驱动力机制 | 第66-68页 |
3.4.2 资源供给机制 | 第68-70页 |
3.4.3 双元技术协同机制 | 第70-72页 |
3.4.4 合作激励机制 | 第72-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度评价 | 第74-93页 |
4.1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74-79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74页 |
4.1.2 评价指标选取 | 第74-79页 |
4.2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度评价模型建构 | 第79-80页 |
4.3 协同度评价实证分析 | 第80-92页 |
4.3.1 数据标准化 | 第81-82页 |
4.3.2 指标权重计算 | 第82-83页 |
4.3.3 协同度评价 | 第83-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5章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93-116页 |
5.1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机制与创新绩效关系分析 | 第93-95页 |
5.1.1 技术协同创新机制与创新绩效内在逻辑关系 | 第93-94页 |
5.1.2 基于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的创新绩效实现行为分析 | 第94-95页 |
5.2 概念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提出 | 第95-99页 |
5.2.1 概念模型构建 | 第96页 |
5.2.2 研究假设提出 | 第96-99页 |
5.3 实证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99-104页 |
5.3.1 结构方程模型 | 第100-101页 |
5.3.2 数据处理 | 第101-102页 |
5.3.3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 第102-104页 |
5.4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与修正 | 第104-114页 |
5.4.1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 第104-109页 |
5.4.2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 第109-114页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14-11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6章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 | 第116-141页 |
6.1 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模型 | 第116-122页 |
6.1.1 数据包络分析适用性分析 | 第116-117页 |
6.1.2 数据包络模型构建 | 第117-122页 |
6.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样本数据 | 第122-123页 |
6.2.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2-123页 |
6.2.2 样本数据 | 第123页 |
6.3 关键因素下的创新绩效分析 | 第123-136页 |
6.3.1 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变化趋势 | 第124-127页 |
6.3.2 CCR模型的效率值 | 第127-129页 |
6.3.3 BCC模型的效率值 | 第129-131页 |
6.3.4 投入资源影子价格分析 | 第131-135页 |
6.3.5 创新绩效排名分析 | 第135-136页 |
6.4 双元技术协同下的创新绩效分析 | 第136-139页 |
6.5 两种模式下创新绩效评价比较分析 | 第139-14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7章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 | 第141-170页 |
7.1 装备制造业双元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构建 | 第141-153页 |
7.1.1 双元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整体结构分析 | 第141-144页 |
7.1.2 双元技术协同创新主体要素网络联动 | 第144-149页 |
7.1.3 双元技术协同创新供应链管理价值选择 | 第149-151页 |
7.1.4 双元技术协同创新技术战略选择 | 第151-153页 |
7.2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绩效政府作用力仿真 | 第153-163页 |
7.2.1 政府作用力仿真模型构建 | 第154-156页 |
7.2.2 政府作用力仿真结果分析 | 第156-163页 |
7.3 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163-169页 |
7.3.1 整体行业的对策建议 | 第163-168页 |
7.3.2 各子行业的对策建议 | 第168-16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结论 | 第170-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7页 |
附录1 | 第187-198页 |
附录2 | 第198-199页 |
附录3 | 第199-2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04-206页 |
致谢 | 第206-207页 |
作者简介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