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机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第10-12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2页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3-14页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理论第14-24页
    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第14-17页
        2.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第14-15页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第15-16页
        2.1.3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第16-17页
    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来源探索第17-19页
        2.2.1 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理论基础第17页
        2.2.2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贡献第17-18页
        2.2.3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思想第18页
        2.2.4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论述第18-19页
    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征第19-20页
        2.3.1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19页
        2.3.2 过程与机制的统一第19-20页
        2.3.3 人民性与大众性的统一第20页
        2.3.4 时代性与动态性的统一第20页
        2.3.5 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第20页
    2.4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第20-21页
        2.4.1 是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第21页
        2.4.2 是应对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带来挑战的需要第21页
        2.4.3 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需要第21页
    2.5 传播学相关理论第21-23页
        2.5.1 传播的概念和特征第22页
        2.5.2 传播的模式与过程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机制第24-31页
    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机制的内涵第24页
    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机制的构成第24-27页
        3.2.1 动力机制第25页
        3.2.2 传播机制第25-26页
        3.2.3 制约机制第26页
        3.2.4 协调机制第26-27页
    3.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机制的运行机理第27-30页
        3.3.1 各子机制的功能与特征第27-29页
        3.3.2 各子机制的运行机理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4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机制运行问题探析第31-42页
    4.1 陕西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机制调研情况第31-32页
        4.1.1 调研基本形式第31-32页
        4.1.2 调研总体情况第32页
    4.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机制存在问题第32-38页
        4.2.1 动力机制尚显不足第32-35页
        4.2.2 传播机制运行不畅第35-37页
        4.2.3 制约机制仍有缺陷第37-38页
        4.2.4 协调机制亟待顺畅第38页
    4.3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机制运行不畅原因分析第38-41页
        4.3.1 社会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第38-39页
        4.3.2 高校教育重心有所偏移第39页
        4.3.3 传播手段落后保守第39-40页
        4.3.4 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第40-41页
        4.3.5 教育与实践联系不密切第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5 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机制的建议第42-51页
    5.1 加强自身建设,激发动力机制第42-44页
        5.1.1 强化指导队伍的素质提升第42-43页
        5.1.2 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第43页
        5.1.3 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第43-44页
    5.2 积极拓宽传播渠道和形式第44-48页
        5.2.1 加强理论课主阵地作用第44-45页
        5.2.2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第45-47页
        5.2.3 渗透新媒体传播理念第47-48页
    5.3 建立健全制约机制体系第48-49页
        5.3.1 建立责任监督制度第48页
        5.3.2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第48-49页
    5.4 优化机制间运行模式第49-50页
        5.4.1 加强机制间联动运行第49页
        5.4.2 优化机制间良性运转第49-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6 结论第51-53页
    6.1 本文结论第51-52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实践逻辑
下一篇:当代中国民众法治意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