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5页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1.1.1 抗生素及其危害 | 第10-11页 | 
| 1.1.2 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危害 | 第11-13页 | 
| 1.1.3 四环素的污染现状及去除意义 | 第13页 | 
| 1.2 水中四环素的去除进展 | 第13-17页 | 
| 1.2.1 常规处理 | 第13-14页 | 
| 1.2.2 膜处理法 | 第14页 | 
| 1.2.3 化学氧化 | 第14-15页 | 
| 1.2.4 生物降解 | 第15页 | 
| 1.2.5 吸附去除 | 第15-17页 | 
| 1.3 水滑石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1.3.1 水滑石的结构与性质 | 第17-18页 | 
| 1.3.2 水滑石的基本性能 | 第18-19页 | 
| 1.3.3 水滑石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1.3.4 水滑石在各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4-25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 2.1 主要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第25页 | 
| 2.2 溶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 2.3 水滑石的制备方法 | 第26页 | 
| 2.3.1 共沉淀法 | 第26页 | 
| 2.3.2 水热法 | 第26页 | 
| 2.3.3 超声辅助法 | 第26页 | 
| 2.4 四环素的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2.5 吸附条件实验 | 第27-28页 | 
| 2.6 材料再生实验 | 第28页 | 
| 2.7 吸附热力学实验 | 第28页 | 
| 2.8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28-29页 | 
| 第3章 水滑石的制备方法研究 | 第29-38页 | 
| 3.1 单因素法优化制备条件 | 第29-32页 | 
| 3.1.1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 3.1.2 Mg/Al投加比例的选择 | 第30-31页 | 
| 3.1.3 制备温度和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1页 | 
| 3.1.4 超声时间对水滑石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2 正交法优化制备条件 | 第32-34页 | 
| 3.3 材料的表征 | 第34-36页 | 
| 3.3.1 Mg/Al/CO_3-LDH的热分解过程 | 第34-35页 | 
| 3.3.2 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35-36页 | 
|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4章 Mg/Al-LDO对TC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38-45页 | 
| 4.1 Mg/Al-LDO静态吸附TC的条件实验 | 第38-42页 | 
| 4.1.1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38-39页 | 
| 4.1.2 初始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 第39页 | 
| 4.1.3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4.1.4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0页 | 
| 4.1.5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40-41页 | 
| 4.1.6 离子共存对吸附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4.1.7 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2页 | 
| 4.2 四环素的饱和吸附容量 | 第42-43页 | 
| 4.3 材料的重复利用 | 第43-4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Mg/Al-LDO对TC的吸附机理研究 | 第45-56页 | 
| 5.1 吸附热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45-50页 | 
| 5.1.1 等温吸附曲线 | 第45页 | 
| 5.1.2 等温吸附模型 | 第45-48页 | 
| 5.1.3 吸附热力学行为 | 第48-50页 | 
| 5.2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0-54页 | 
| 5.2.1 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50-51页 | 
| 5.2.2 伪一级动力学方程 | 第51-52页 | 
| 5.2.3 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 第52-53页 | 
| 5.2.4 颗粒内扩散方程 | 第53-54页 | 
| 5.3 Mg/Al-LDO对TC的吸附机理 | 第54-5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