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钢渣碎石基层抗疲劳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钢渣在基层中应用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2 钢渣对半刚性基层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试验 | 第17-22页 |
2.1 钢渣毛体积密度 | 第17页 |
2.2 钢渣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17-18页 |
2.3 钢渣的矿物成分组成 | 第18-19页 |
2.4 钢渣的浸水膨胀率 | 第19页 |
2.5 钢渣的压蒸粉化率 | 第19-2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钢渣级配碎石垫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 第22-29页 |
3.1 级配设计 | 第22-25页 |
3.1.1 配合比初步设计 | 第22-23页 |
3.1.2 击实试验 | 第23-24页 |
3.1.3 CBR试验 | 第24-25页 |
3.1.4 浸水膨胀率试验 | 第25页 |
3.2 钢渣掺量的优选设计 | 第25-28页 |
3.2.1 初步拟定钢渣的掺量 | 第25-26页 |
3.2.2 击实试验 | 第26页 |
3.2.3 CBR试验 | 第26-27页 |
3.2.4 浸水膨胀率试验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水泥稳定钢渣级配碎石基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 第29-35页 |
4.1 级配设计 | 第29-32页 |
4.1.1 初步配合比设计 | 第29-30页 |
4.1.2 击实试验 | 第30页 |
4.1.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第30-32页 |
4.2 水泥剂量设计 | 第32-34页 |
4.2.1 初步拟定水泥剂量 | 第32页 |
4.2.2 击实试验 | 第32-33页 |
4.2.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第33-3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水泥稳定钢渣级配碎石基层路用性能实验研究 | 第35-47页 |
5.1 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35-36页 |
5.1.1 试验方法 | 第35页 |
5.1.2 试验结论 | 第35-36页 |
5.2 劈裂强度 | 第36-38页 |
5.2.1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5.2.2 试验结论 | 第37-38页 |
5.3 抗压回弹模量 | 第38-40页 |
5.3.1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5.3.2 试验结论 | 第40页 |
5.4 干缩性能 | 第40-46页 |
5.4.1 干缩原理 | 第41-42页 |
5.4.2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5.4.3 试验结论 | 第43-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半刚性基层的疲劳理论 | 第47-54页 |
6.1 疲劳损伤理论 | 第47-49页 |
6.1.1 疲劳损伤理论定义 | 第47-48页 |
6.1.2 疲劳积累损伤理论 | 第48-49页 |
6.2 疲劳曲线 | 第49-51页 |
6.2.1 S-N曲线 | 第49-51页 |
6.2.2 P-S-N曲线 | 第51页 |
6.3 疲劳寿命概率寿命模型 | 第51-53页 |
6.3.1 对数正态分布 | 第52页 |
6.3.2 威布尔(W.Weibull)分布 | 第52-5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七章 水泥稳定钢渣级配碎石基层抗疲劳性能研究 | 第54-62页 |
7.1 弯拉强度实验 | 第54-57页 |
7.1.1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7.1.2 试验结论 | 第55-57页 |
7.2 疲劳实验 | 第57-61页 |
7.2.1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7.2.2 不同水泥剂量疲劳方程的建立 | 第58-59页 |
7.2.3 不同钢渣掺量疲劳方程的建立 | 第59-60页 |
7.2.4 实验结论 | 第60-61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2-64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8.2 建议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