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有助于厘清恕道与共情、宽恕的区别与联系 | 第9页 |
·有助于加深对恕道的正确认识,弘扬恕道 | 第9页 |
·文献述评 | 第9-15页 |
·恕道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共情(Empathy)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宽恕(Forgiveness)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第2章 理论研究 | 第15-32页 |
·恕道的心理成分 | 第15-19页 |
·推己及人 | 第15-18页 |
·宽容 | 第18-19页 |
·恕道的心理过程 | 第19-23页 |
·恕道的功能 | 第23-25页 |
·实践个人道德 | 第23-24页 |
·促进人际和谐 | 第24-25页 |
·促进心理和谐 | 第25页 |
·恕道与共情(EMPATHY)的联系与区别 | 第25-31页 |
·相同点 | 第26-28页 |
·不同点 | 第28-31页 |
·恕道与宽恕(FORGIVENESS)的联系与区别 | 第31-32页 |
·联系 | 第31页 |
·区别 | 第31-32页 |
第3章 实证研究 | 第32-43页 |
·研究设计 | 第32-33页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研究假设 | 第32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开放式问卷调查 | 第33-34页 |
·目的 | 第33页 |
·被试 | 第33页 |
·调查结果的内容分析 | 第33-34页 |
·大学生恕道问卷编制与因索分析 | 第34-43页 |
·目的 | 第34页 |
·项目编写 | 第34-35页 |
·预测及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37-4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3-47页 |
·恕道的心理成分 | 第43页 |
·恕道与共情(EMPA TTHY)的关系 | 第43-44页 |
·恕道与宽恕(FORGIVENESS)的关系 | 第44-45页 |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45-47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5-46页 |
·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录一:开放式调查问卷 | 第55页 |
附录二:大学生恕道预测问卷 | 第55-56页 |
附录三:正式调查问卷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