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路基的养护与维修论文

G314线奥布段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预测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7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9-2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9-20页
        1.1.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5页
        1.2.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2 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研究现状第23-25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27页
        1.3.1 研究内容第25页
        1.3.2 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二章 G314线奥布段泥石流成灾环境及其变化第27-48页
    2.1 研究区泥石流灾害调查及治理现状第27-39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27-28页
        2.1.2 公路沿线受灾类型及其分布第28-33页
        2.1.3 泥石流防治现状第33-39页
    2.2 成灾背景第39-46页
        2.2.1 地形地貌第39-41页
        2.2.2 地层岩性第41-42页
        2.2.3 地质构造第42-43页
        2.2.4 地震第43-44页
        2.2.5 气象水文第44-45页
        2.2.6 植被条件第45页
        2.2.7 人类活动第45页
        2.2.8 泥石流成灾起因第45-46页
    2.3 不同区段、不同类型泥石流成灾因子以及关键性控制因子第46-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第48-57页
    3.1 时间上分布及演化规律第48-53页
        3.1.1 日时段分布规律第48-49页
        3.1.2 月时段分布规律第49-50页
        3.1.3 年时段分布规律第50-51页
        3.1.4 泥石流灾害随时间演化规律第51-53页
    3.2 空间上分布及演化规律第53-56页
        3.2.1 不同类型的泥石流分布规律第53-54页
        3.2.2 沟谷密度分布规律第54页
        3.2.3 坡向分布规律第54-55页
        3.2.4 危害程度分布规律第55页
        3.2.5 泥石流灾害在空间上的演化规律第55-56页
    3.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的研究第57-79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评价指标选取及危险等级划分第57-61页
        4.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57-58页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58-60页
        4.2.3 评价指标的危险等级划分第60-61页
    4.3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第61-65页
    4.4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第65-77页
        4.4.1 基于灰色聚类模型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第65-72页
        4.4.2 基于集对联系隶属度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第72-76页
        4.4.3 不同模型的对比分析及防治建议第76-77页
    4.5 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第77-78页
    4.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第79-94页
    5.1 泥石流扇形地的形态第79-81页
    5.2 泥石流的危险范围预测模型第81-90页
        5.2.1 预测原理第81-82页
        5.2.2 预测因子选取及相关性分析第82-88页
        5.2.3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自检第88-90页
    5.3 预测模型的验证与误差分析第90-93页
    5.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重点沟谷成因机制与动力参数研究第94-106页
    6.1 K1558+800 沟第94-99页
        6.1.1 形成机理第94-96页
        6.1.2 动力特征参数第96-99页
    6.2 K1561+952 沟第99-102页
        6.2.1 形成机理第99-102页
        6.2.2 动力特征参数第102页
    6.3 K1564+520 沟第102-105页
        6.3.1 形成机理第102-105页
        6.3.2 动力特征参数第105页
    6.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08页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06-107页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与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及有机砷对鸟粪石结晶过程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双钢板组合剪力墙的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