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论文中所合成材料的结构式及名称縮写 | 第8-11页 |
论文中涉及的縮写符号全称 | 第11-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1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 第18-51页 |
1.1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基本原理 | 第19-25页 |
1.2.1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 第19-21页 |
1.2.2 有机功能材料的特性 | 第21-25页 |
1.3 有机电致荧光材料 | 第25-31页 |
1.4 有机电致磷光材料 | 第31-38页 |
1.5 有机热致延迟荧光材料 | 第38-40页 |
1.6 有机磷光主体材料 | 第40-47页 |
1.7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 第47-49页 |
1.8 论文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49-5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1-55页 |
2.1 主要实验试剂和规格 | 第51-52页 |
2.2 实验仪器及型号 | 第52页 |
2.3 材料结构鉴定与性质测定 | 第52-53页 |
2.3.1 材料结构鉴定 | 第52页 |
2.3.2 热稳定性和形态稳定性测试 | 第52-53页 |
2.3.3 光物理性质测试 | 第53页 |
2.3.4 电化学性质测试 | 第53页 |
2.4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制备与测试 | 第53-54页 |
2.5 理论计算 | 第54-55页 |
3 可旋涂小分子主体材料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第55-69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3.2.1 小分子主体材料的结构和合成路线 | 第55-56页 |
3.2.2 小分子主体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 第56-58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58-68页 |
3.3.1 小分子主体材料的光物理性质 | 第58-60页 |
3.3.2 小分子主体材料的电化学性质 | 第60-61页 |
3.3.3 小分子主体材料的理论计算 | 第61页 |
3.3.4 小分子主体材料的热性质 | 第61-63页 |
3.3.5 小分子主体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质 | 第63-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氰基修饰双偶极主体材料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第69-85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9-73页 |
4.2.1 双偶极主体材料的结构和合成路线 | 第69-70页 |
4.2.2 双偶极主体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 第70-73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73-84页 |
4.3.1 双偶极主体材料的光物理性质 | 第73-75页 |
4.3.2 双偶极主体材料的电化学性质 | 第75-76页 |
4.3.3 双偶极主体材料的理论计算 | 第76-78页 |
4.3.4 双偶极主体材料的热性质 | 第78-79页 |
4.3.5 双偶极主体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质 | 第79-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5 二苯膦酰基修饰铱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第85-99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5-88页 |
5.2.1 铱配合物(Ir-1-Ir-4)的结构和合成路线 | 第85页 |
5.2.2 铱配合物(Ir-1-Ir-4)的合成和表征 | 第85-88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88-97页 |
5.3.1 铱配合物(Ir-1-Ir-4)的光物理性质 | 第88-90页 |
5.3.2 铱配合物(Ir-1-Ir-4)的电化学性质 | 第90-91页 |
5.3.3 铱配合物(Ir-1-Ir-4)的理论计算 | 第91-92页 |
5.3.4 铱配合物(Ir-1-Ir-4)的电致发光性质 | 第92-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6 多氟取代铱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第99-111页 |
6.1 引言 | 第9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9-102页 |
6.2.1 多氟取代铱配合物的结构和合成路线 | 第99-100页 |
6.2.2 多氟取代铱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100-102页 |
6.3 结果和讨论 | 第102-110页 |
6.3.1 3F-6F的光物理性质 | 第102-103页 |
6.3.2 3F-6F的电化学性质 | 第103-104页 |
6.3.3 3F-6F的单晶衍射结构分析 | 第104-106页 |
6.3.4 3F-6F的理论计算 | 第106页 |
6.3.5 3F-6F的电致发光性质 | 第106-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7 树枝状铱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第111-128页 |
7.1 引言 | 第111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11-119页 |
7.2.1 树枝状铱配合物的结构和合成路线 | 第111-114页 |
7.2.2 树枝状铱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114-119页 |
7.3 结果和讨论 | 第119-127页 |
7.3.1 树枝状铱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119-121页 |
7.3.2 树枝状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121-122页 |
7.3.3 树枝状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 | 第122-12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
附录A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14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作者简介 | 第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74-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