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

汶川8.0级地震断层摩擦特征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前言第11页
   ·地震与断层摩擦第11-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断层摩擦特征研究内容第15-19页
     ·断层摩擦物理性质的研究第15-17页
     ·地震能量分配研究第17-19页
   ·项目依托及论文研究内容选定第19-20页
     ·项目依托第19页
     ·论文研究内容选定第19-20页
   ·技术路线第20-21页
   ·本章小结第21-23页
第二章 汶川地震区域地质背景第23-31页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第23-24页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第24-27页
     ·地质构造第24-26页
     ·汶川地震的成因机理讨论第26-27页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第27页
   ·汶川地震断层破裂第27-29页
     ·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第27-28页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断层摩擦物理性质的研究第31-49页
   ·WFSD-1钻孔场地概述第31-32页
   ·摩擦残余热测量方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2-34页
   ·断层摩擦热温度异常测量方法及原理第34-36页
     ·大地热流影响及温度异常确定第34页
     ·断层摩擦温度异常测量影响因素分析第34-36页
   ·温度测量第36-39页
     ·温度测量系统第36-38页
     ·钻孔温度测量方式第38-39页
   ·测量数据分析第39-42页
     ·数据可靠性分析第39-40页
     ·温度异常分析第40-42页
   ·摩擦特征参数的确定第42-47页
     ·计算原理及相关参数的确定第42-44页
     ·摩擦参数的估计第44-46页
     ·摩擦参数结果的分析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汶川地震位移场分布第49-59页
   ·汶川地震前位移场分析第49-50页
   ·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场分析第50-51页
   ·汶川地震应力场演化及有限元模型计算第51-57页
     ·有限元模型理论及方法第51-52页
     ·有限元模型第52-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汶川地震能量分配研究第59-71页
   ·地震波辐射能估算第59-63页
     ·地震波辐射能研究现状第59页
     ·地震波辐射能计算方法第59-60页
     ·汶川地震辐射能估算第60-63页
   ·断层摩擦能估算第63页
   ·断裂表面能估算第63-68页
     ·断裂表面能国内外研究现状第63-64页
     ·断裂表面能研究方法第64-66页
     ·汶川地震断裂表面能估算第66-68页
   ·地震效率第68-70页
     ·地震效率定义及研究现状第68-69页
     ·汶川地震地震效率估算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地震过程应力演化机制探讨第71-81页
   ·地震过程中的应力第71-75页
     ·地震断层摩擦定律第71-72页
     ·地震过程中应力变化第72-75页
   ·地震过程中应力演化及发震机制第75-79页
     ·震源区地质环境第75-76页
       ·地球内部构造及地质环境第75页
       ·震源区物理特性第75-76页
     ·地震过程中应力演化机制第76-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结论第81-83页
 一、取得的成果第81-82页
 二、存在问题及展望第82-83页
致谢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附录A WFSD-1温度测量工作照片第89-91页
附录B 断层泥透射电镜(TEM)试验及第91-98页
个人简历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羌塘地体深地震反射剖面采集与处理技术初步实验研究
下一篇: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测井响应特征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