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2页 |
| ·早期阶段 | 第10-11页 |
| ·迅速发展阶段 | 第11页 |
| ·现阶段发展 | 第11-12页 |
| ·国内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页 |
| ·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技术特点 | 第12-14页 |
| ·采集方面 | 第13页 |
| ·资料处理方面 | 第13-14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青藏高原羌塘地体深地震反射剖面实验采集参数技术设计 | 第18-42页 |
| ·炸药激发参数 | 第18-26页 |
| ·激发子波 | 第18-20页 |
| ·激发井深及激发岩性 | 第20-24页 |
| ·炸药类型与激发药量 | 第24-26页 |
| ·排列参数 | 第26-35页 |
| ·道间距 | 第27-29页 |
| ·最大炮检距 | 第29-35页 |
| ·组合检波参数 | 第35-39页 |
| ·组合的方向特性 | 第35-36页 |
| ·组合的频率特性 | 第36页 |
| ·不等灵敏度组合 | 第36页 |
| ·检波器的连接方式 | 第36-37页 |
| ·组内距 | 第37页 |
| ·检波器组合图形及统计效应 | 第37-38页 |
| ·组合高差 | 第38-39页 |
| ·覆盖次数 | 第39-42页 |
| 第三章 静校正技术 | 第42-62页 |
| ·概述 | 第42-43页 |
| ·静校正方法分类 | 第43-46页 |
| ·野外静校正方法 | 第43-44页 |
| ·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 第44-45页 |
| ·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 第45-46页 |
| ·静校正中的而及速度 | 第46-50页 |
| ·静校正中的面 | 第46-50页 |
| ·静校正中的速度 | 第50页 |
| ·野外静校正 | 第50-52页 |
| ·井深校正 | 第50-51页 |
| ·地形校正 | 第51页 |
| ·低速带校正 | 第51-52页 |
| ·初至折射波静校正 | 第52-54页 |
| ·ABC方法 | 第52-53页 |
| ·广义互换法 | 第53-54页 |
| ·地表一致性静校正 | 第54-55页 |
| ·剩余静校正及分类 | 第54-55页 |
| ·求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量的假设和方法 | 第55页 |
| ·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 | 第55-56页 |
| ·广义线性反演近地表模拟 | 第56-57页 |
| ·层析反演静校正 | 第57-59页 |
| 小结 | 第59-62页 |
| 第四章 资料处理技术 | 第62-81页 |
| ·去噪技术 | 第62-66页 |
| ·随机噪音衰减技术(RNA) | 第62-63页 |
| ·规则噪音衰减技术 | 第63-66页 |
| ·反褶积技术 | 第66页 |
| ·速度分析与叠加技术 | 第66-70页 |
| ·深反射地震速度分析的不确定性 | 第67页 |
| ·高阶速度分析技术 | 第67-69页 |
| ·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 | 第69-70页 |
| ·偏移成像技术 | 第70-81页 |
| ·叠前部分偏移DMO技术 | 第72-73页 |
| ·Kirchhoff叠前偏移技术 | 第73-76页 |
| ·波动方程叠前偏移技术 | 第76-81页 |
| 第五章 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处理-以羌塘地体二维深地震反射剖面为例 | 第81-110页 |
| ·资料概况 | 第81-83页 |
| ·资料处理技术 | 第83-110页 |
| ·叠前拼接技术 | 第83-91页 |
| ·振幅补偿处理技术 | 第91-92页 |
| ·静校正处理技术 | 第92-95页 |
| ·叠前多域组合去噪技术 | 第95-101页 |
| ·反褶积技术 | 第101-102页 |
| ·速度分析与动校正 | 第102-104页 |
| ·叠加剖面 | 第104-107页 |
| ·叠前时间偏移 | 第107-11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