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1.3 电子稳定系统综述 | 第13-15页 |
| 1.3.1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的结构 | 第13-15页 |
| 1.3.2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5页 |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5-18页 |
| 第2章 汽车动力学模型 | 第18-34页 |
| 2.1 汽车动力学建模方法概述 | 第18-20页 |
| 2.2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20-27页 |
| 2.2.1 轮胎的结构 | 第21-22页 |
| 2.2.2 轮胎坐标系 | 第22页 |
| 2.2.3 魔术公式 | 第22-27页 |
| 2.3 汽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30页 |
| 2.4 线性二自由度单轨模型 | 第30-3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稳定性控制参数的选择 | 第34-40页 |
| 3.1 汽车失稳原因的分析 | 第34-35页 |
| 3.2 控制参数的选择 | 第35-38页 |
| 3.2.1 横摆角速度对汽车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2.2 质心侧偏角对汽车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4章 稳定性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40-56页 |
| 4.1 理想的汽车特性 | 第40-41页 |
| 4.2 基于PID控制的汽车电子稳定系统 | 第41-48页 |
| 4.2.1 PID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41-44页 |
| 4.2.2 基于PID控制的汽车电子稳定系统的设计 | 第44-48页 |
| 4.3 联合模糊PID控制 | 第48-55页 |
| 4.3.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48-53页 |
| 4.3.2 联合模糊PID控制 | 第53-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第56-64页 |
| 5.1 基于横摆角速度PID控制系统的仿真及仿真分析 | 第56-59页 |
| 5.1.1 转向轮阶跃输入 | 第56-57页 |
| 5.1.2 正弦输入 | 第57-59页 |
| 5.2 基于质心侧偏角PID控制系统的仿真及仿真分析 | 第59-61页 |
| 5.2.1 转向轮阶跃输入 | 第59-60页 |
| 5.2.2 正弦输入 | 第60-61页 |
| 5.3 联合模糊PID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及仿真分析 | 第61-63页 |
| 5.3.1 转向轮阶跃输入 | 第61-62页 |
| 5.3.2 正弦输入 | 第62-6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6.1 本文工作及贡献 | 第64页 |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