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萃取法回收高浓度电镀废水中的铬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1.1 电镀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8-9页 |
| 1.1.1 含铬电镀废水的来源 | 第8页 |
| 1.1.2 含铬电镀废水的危害 | 第8-9页 |
| 1.2 目前国内外处理与回收技术 | 第9-15页 |
| 1.2.1 化学及电化学方法 | 第9-11页 |
| 1.2.2 物理化学法 | 第11-14页 |
| 1.2.3 物理方法-蒸发浓缩回收法 | 第14-15页 |
| 1.2.4 生物化学法 | 第15页 |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 第15-16页 |
| 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萃取剂和稀释剂的选择以及萃取机理的探讨 | 第17-26页 |
| 2.1 萃取剂及稀释剂的选择原则 | 第17-18页 |
| 2.1.1 萃取剂的选择 | 第17-18页 |
| 2.1.2 稀释剂的选择 | 第18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18-22页 |
| 2.2.1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 2.2.2 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1-22页 |
| 2.3 萃取机理的探讨和萃合比的确定 | 第22-24页 |
| 2.3.1 萃取机理的探讨 | 第22-23页 |
| 2.3.2 萃合比的确定 | 第23-24页 |
| 2.4 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磷酸三丁酯萃取Cr(VI)的热力学研究 | 第26-30页 |
| 3.1 影响萃取平衡的各种因素 | 第26-27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3.3 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 3.5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取动力学研究 | 第30-37页 |
| 4.1 萃取过程控制步骤的判别 | 第30-32页 |
| 4.2 实验原理及装置 | 第32-33页 |
| 4.3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 4.5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最佳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37-42页 |
| 5.1 实验方案 | 第37页 |
| 5.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5.3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 5.5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六章 铬的回收和萃取溶剂的循环利用 | 第42-46页 |
| 6.1 反萃剂的选择 | 第42-43页 |
| 6.2 反萃取工艺的选择 | 第43-44页 |
| 6.3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 7.1 结论 | 第46-47页 |
| 7.2 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提要 | 第5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