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论“重返工人阶级”的提出及其可能性 | 第8-29页 |
第一章 革命与生产:中国工人阶级主体性的建构与消解——从电视剧《钢铁年代》说起 | 第29-69页 |
第一节“生活常态”遮蔽不了的“大时代” | 第31-37页 |
第二节“技术革新”的可能与不可能:社会主义建国时期工人阶级形成的难题 | 第37-45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内在危机与“改革者意识”的确立 | 第45-53页 |
第四节“日常生活”问题的出现:阶级意识内在悖谬性 | 第53-69页 |
第二章 制造“废墟”的秘密:历史拐点处的《铁西区》 | 第69-91页 |
第一节 国企改革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 | 第69-77页 |
第二节 “废墟”的秘密与“有尊严的生活世界”的消失 | 第77-87页 |
第三节 被遮蔽的“阶级意识”与可能 | 第87-91页 |
第三章 唱给工人阶级的“挽歌”:讲不出故事的《二十四城记》 | 第91-118页 |
第一节 被“诗意”遮蔽的工厂与城市 | 第91-99页 |
第二节 仿纪录片的背后——摄像机的权力 | 第99-109页 |
第三节 “静物”装置下的“挽歌” | 第109-118页 |
第四章 从钢琴到“钢的琴”:重构社会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的可能性 | 第118-133页 |
第一节 “废墟”与抗争: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主体性的隐喻 | 第118-122页 |
第二节 “钢”与“琴”:重返工人阶级的历史纵深和现实起点 | 第122-131页 |
第三节 再造“钢的琴”:讲出的和没讲完的故事 | 第131-133页 |
第五章 “底层话语”遮蔽了什么?——从《那儿》、《问苍茫》看“阶级话语”的可能与不可能 | 第133-155页 |
第一节 “底层文学”与重估“改革之痛” | 第133-138页 |
第二节 “代表性”危机与重返工人阶级的可能 | 第138-152页 |
第三节 “底层话语”的双重遮蔽 | 第152-155页 |
余论 | 第155-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8页 |
后记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