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论信仰

摘要第5页
1 导论第10-20页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第10-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外文献回顾第12-13页
        1.2.2 国内文献回顾第13-17页
    1.3 难点与创新之处第17-18页
        1.3.1 研究的难点第17页
        1.3.2 创新之处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1 文献研究的方法第18页
        1.4.2 历史分析的方法第18页
        1.4.3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第18页
        1.4.4 比较研究法第18-19页
        1.4.5 系统分析法第19-20页
2 信仰的一般理论内涵第20-62页
    2.1 信仰的概念第20-25页
    2.2 信仰的本质特征第25-29页
        2.2.1 信仰是个体自我意识性与社会物质性特征的结合第25-26页
        2.2.2 信仰具有超越性第26-27页
        2.2.3 信仰是对信仰对象的极度信服第27-28页
        2.2.4 信仰具有终极关怀性第28-29页
    2.3 信仰的社会价值第29-34页
        2.3.1 信仰具有人格塑造作用第29-30页
        2.3.2 信仰使人的存在得到关怀第30-31页
        2.3.3 信仰具有社会调节功能第31-33页
        2.3.4 信仰能够产生社会认同作用第33-34页
    2.4 信仰存在的形态第34-51页
        2.4.1 信仰分类的辩正第34-36页
        2.4.2 马克思主义信仰第36-42页
        2.4.3 宗教信仰第42-48页
        2.4.4 道德信仰第48-51页
    2.5 信仰与信念、理性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第51-62页
        2.5.1 信仰与信念的比较分析第51-54页
        2.5.2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基督教信仰的比较第54-62页
3 历史演进中的信仰形态第62-108页
    3.1 西方文化的信仰传统:神(上帝)与理性第62-83页
        3.1.1 古希腊时期对于神与理性的探讨第62-68页
        3.1.2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上帝与理性第68-75页
        3.1.3 近代哲学的上帝与理性探讨第75-83页
    3.2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信仰传统第83-97页
        3.2.1 前期儒释道三家的信仰观第84-93页
        3.2.2 新儒家的信仰观第93-97页
    3.3 中西方传统信仰文化的差别比较第97-100页
        3.3.1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区别第97-98页
        3.3.2 信仰境界的区别第98-99页
        3.3.3 信仰获取途径的区别第99-100页
    3.4 中西方文化交汇对于信仰的影响第100-108页
        3.4.1 清末期中国传统信仰体系的溃败第100-102页
        3.4.2 新文化运动对于青年信仰体系的冲击第102-106页
        3.4.3 现代新儒家思想对于传统儒家信仰的重构第106-108页
4 当代青年的信仰危机第108-133页
    4.1 青年群体的确定及特点第108-111页
        4.1.1 青年群体确定第108-109页
        4.1.2 青年群体的发展特点第109-111页
    4.2 近当代青年信仰的发展历程第111-116页
        4.2.1 建国初到文革期间青年人的信仰和问题第111-113页
        4.2.2 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的信仰状况和问题第113-115页
        4.2.3 当代青年人的信仰状况第115-116页
    4.3 青年信仰的发生机制第116-119页
        4.3.1 绝对意识的觉醒和信仰认同第116-117页
        4.3.2 青年信仰形成的心理过程—知情意行统一第117-119页
    4.4 当代青年的信仰危机及表现第119-124页
        4.4.1 多元化意识形态冲击信仰造成青年信仰内容的危机第121-122页
        4.4.2 信仰思维方式混乱所导致的青年人的信仰选择危机第122-123页
        4.4.3 信仰庸俗化所导致的青年信仰培育(价值判断)的危机第123-124页
    4.5 青年人信仰危机的产生原因第124-127页
        4.5.1 传统文化的桎梏第124-125页
        4.5.2 批判与重建的困境第125页
        4.5.3 新的阶层出现而导致的利益需求变化第125-126页
        4.5.4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第126页
        4.5.5 全球化的冲击第126-127页
    4.6 当代青年信仰危机的深层根源第127-133页
        4.6.1 自我意识确立的困境第128-129页
        4.6.2 现代性思想影响下的困惑第129-131页
        4.6.3 价值取向的困惑第131-133页
5 当代青年的信仰塑造第133-158页
    5.1 当代青年信仰塑造的原则第133-137页
        5.1.1 建立理性信仰的原则第133-134页
        5.1.2 与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原则第134-135页
        5.1.3 关注个体的主体性原则第135-136页
        5.1.4 确认信仰的终极目标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第136页
        5.1.5 破除教条的原则第136-137页
    5.2 青年信仰塑造的路径选择第137-142页
        5.2.1 信仰教育是基础手段第137-138页
        5.2.2 传播是基本途径第138-140页
        5.2.3 制度的规范性引导第140-141页
        5.2.4 自我觉醒的境界引导第141-142页
    5.3 信仰塑造的内容第142-158页
        5.3.1 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核心信仰第142-149页
        5.3.2 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确立信仰的核心内容第149-152页
        5.3.3 通过三个自信思想来发展全社会的政治信仰第152-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7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72-173页
致谢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秩序理论—一种政治思想史的考察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互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