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坪稀土矿区放射性环境安全评价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国内环境放射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国外环境放射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6-17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4页 |
| 2.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17-18页 |
| 2.2 地质环境概况 | 第18-22页 |
| 2.2.1 地质构造 | 第19页 |
| 2.2.2 地层 | 第19-20页 |
| 2.2.3 岩浆岩 | 第20页 |
| 2.2.4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0-22页 |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页 |
| 2.4 研究区放射性元素背景 | 第22-24页 |
| 第3章 研究区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 | 第24-29页 |
| 3.1 土壤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 | 第24-25页 |
| 3.2 水体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 | 第25-27页 |
| 3.3 水系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 | 第27-28页 |
| 3.4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4章 研究区地表水水质评价 | 第29-32页 |
| 第5章 γ辐射剂量率现状调查及评价 | 第32-46页 |
| 5.1 γ能谱测量 | 第32-36页 |
| 5.1.1 仪器的标定 | 第33-34页 |
| 5.1.2 仪器的使用 | 第34-36页 |
| 5.2 γ辐射剂量率现状 | 第36-40页 |
| 5.2.1 放射性核素比活度 | 第36-37页 |
| 5.2.2 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 | 第37-38页 |
| 5.2.3 γ射线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年有效剂量率 | 第38-40页 |
| 5.3 γ辐射剂量率评价 | 第40-44页 |
| 5.3.1 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现状评价 | 第40-42页 |
| 5.3.2 γ射线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年有效剂量率 | 第42-44页 |
| 5.4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6章 防治建议 | 第46-50页 |
| 6.1 研究区放射性污染源 | 第46-47页 |
| 6.2 研究区放射性污染的主要途径 | 第47-48页 |
| 6.3 研究区采选活动现状 | 第48-49页 |
| 6.4 防护建议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