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符号及縮略语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 中药抗病毒病的原则 | 第13-14页 |
1.1 “扶正” | 第13页 |
1.2 “祛邪” | 第13-14页 |
2 中药抗病毒途径 | 第14-15页 |
2.1 直接抗病毒作用 | 第14-15页 |
2.2 间接抗病毒作用 | 第15页 |
2.3 同时具有直接、间接抗病毒作用 | 第15页 |
3 单味中药抗病毒的作用研究现状 | 第15页 |
4 复方中药抗病毒的作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9页 |
第二章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及本试验的目的意义 | 第19-33页 |
1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及其理化特性 | 第19页 |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19-27页 |
2.1 黄酮类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 第20-21页 |
2.2 黄酮类抗癌抗肿瘤作用 | 第21-22页 |
2.3 黄酮类抗菌抗病毒作用 | 第22-23页 |
2.4 黄酮类免疫调节作用 | 第23-24页 |
2.5 黄酮类对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 | 第24-25页 |
2.6 黄酮类激素样作用 | 第25页 |
2.7 黄酮类其他作用 | 第25-26页 |
2.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第三章 中药总黄酮成分的提取及其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第33-41页 |
摘要 | 第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1.1 试验药物及材料准备 | 第33-34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1.4 中药总黄酮的提取 | 第35页 |
1.5 中药总黄酮的鸡胚成纤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35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2.1 各中药总黄酮的提取率 | 第35-36页 |
2.2 中药总黄酮在CEF上的最大安全浓度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8页 |
3.1 中药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 第37-38页 |
3.2 中药总黄酮成分的最大安全浓度 | 第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ABSTRACT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十种中药总黄酮成分对NDV感染CEF的影响 | 第41-52页 |
摘要 | 第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试验药物及材料准备 | 第41-4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2.1 不同药物同种加药方式时对NDV感染CEF的影响 | 第43-47页 |
2.2 同种药物不同加药方式之间抵抗NDV增殖的作用效果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3.1 各中药总黄酮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 | 第49页 |
3.2 抗病毒中药总黄酮成分的初步确定 | 第49-50页 |
3.3 抗病毒试验的测定方法与判定标准 | 第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ABSTRACT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中药总黄酮成分复方对NDV感染CEF的影响 | 第52-64页 |
摘要 | 第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1.1 试验药物及材料准备 | 第5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2-53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53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53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2.1 不同药物同种加药方式时对NDV感染CEF的影响 | 第53-59页 |
2.2 同种药物不同加药方式之间对NDV感染CEF的最高病毒抑制率比较 | 第59-61页 |
3 讨论 | 第61-62页 |
3.1 中药总黄酮成分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第61页 |
3.2 中药总黄酮成分复方和单味总黄酮成分比较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页 |
ABSTRACT | 第62-64页 |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