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乡村旅游生态补偿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概念界定、研究理论与相关政策 | 第16-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乡村旅游 | 第16页 |
2.1.2 生态补偿 | 第16-17页 |
2.1.3 乡村旅游生态补偿 | 第17页 |
2.2 研究理论评述 | 第17-19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7页 |
2.2.2 外部性理论 | 第17-18页 |
2.2.3 生态资本理论 | 第18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3 生态补偿政策 | 第19-20页 |
3 河北省乡村旅游生态补偿现实基础 | 第20-29页 |
3.1 河北省乡村旅游自然资源概况 | 第20-21页 |
3.1.1 总体概况 | 第20页 |
3.1.2 资源分类 | 第20-21页 |
3.2 河北省乡村旅游对生态影响分析 | 第21-23页 |
3.2.1 乡村旅游建设对生态正外部性影响 | 第21-22页 |
3.2.2 乡村旅游发展对生态负外部性影响 | 第22页 |
3.2.3 乡村旅游生态影响评价 | 第22-23页 |
3.3 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生态补偿 | 第23-29页 |
3.3.1 湿地生态补偿 | 第23-24页 |
3.3.2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 | 第24-25页 |
3.3.3 保护区生态补偿 | 第25-27页 |
3.3.4 森林草原生态补偿 | 第27-29页 |
4 案例分析——以白洋淀为例 | 第29-38页 |
4.1 白洋淀生态补偿现状 | 第29-30页 |
4.2 白洋淀生态影响水平分析 | 第30-34页 |
4.2.1 生态影响评价模型构建 | 第30-31页 |
4.2.2 层次分析法评价应用 | 第31-33页 |
4.2.3 白洋淀生态影响实证结果 | 第33-34页 |
4.3 白洋淀生态补偿分析 | 第34-38页 |
4.3.1 补偿主客体 | 第34-35页 |
4.3.2 生态补偿方式 | 第35-36页 |
4.3.3 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 | 第36-38页 |
5 河北省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框架构建 | 第38-44页 |
5.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必要性 | 第38页 |
5.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行性 | 第38页 |
5.3 设计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原则、标准与方法 | 第38-41页 |
5.3.1 补偿机制设计原则 | 第38-39页 |
5.3.2 补偿机制设计标准 | 第39-40页 |
5.3.3 补偿机制设计方法 | 第40-41页 |
5.4 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 第41-44页 |
5.4.1 补偿机制结构要件 | 第41-43页 |
5.4.2 补偿机制运行效果评价 | 第43页 |
5.4.3 补偿机制运行效果完善 | 第43-44页 |
6 河北省乡村旅游生态补偿保障对策建议 | 第44-49页 |
6.1 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法律建设 | 第44-45页 |
6.1.1 健全生态补偿立法 | 第44页 |
6.1.2 明确生态补偿责任 | 第44-45页 |
6.1.3 完善生态补偿救济制度 | 第45页 |
6.2 乡村旅游生态补偿管理措施 | 第45-46页 |
6.2.1 建立河北省统一利益协调机构 | 第45-46页 |
6.2.2 构建纠纷仲裁机制与生态网络共享机制 | 第46页 |
6.3 乡村旅游生态补偿经济建设 | 第46-47页 |
6.3.1 完善生态资源价值评估 | 第46-47页 |
6.3.2 合理运用资金渠道 | 第47页 |
6.4 乡村旅游生态补偿社会措施 | 第47-49页 |
6.4.1 增强生态补偿科普教育 | 第47-48页 |
6.4.2 扶植社会监督组织 | 第48-49页 |
7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