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第20-23页
        1.3.1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3.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1.3.3 创新点第23页
    1.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第24-36页
    2.1 相关概念第24-26页
        2.1.1 碳源与碳汇第24-25页
        2.1.2 碳排放强度第25-26页
    2.2 相关理论第26-29页
        2.2.1 库兹尼茨曲线第26页
        2.2.2 循环经济理论第26-28页
        2.2.3 脱钩发展理论第28-29页
        2.2.4 可持续发展论第29页
    2.3 研究方法第29-35页
        2.3.1 LARS-Lasso第29-32页
        2.3.2 组合预测理论第32-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能源及其碳消费现状第36-48页
    3.1 传统能源现状第36-42页
        3.1.1 能源储备与生产第36-39页
        3.1.2 能源供需与平衡第39-41页
        3.1.3 能源强度与效率第41-42页
    3.2 清洁能源现状第42-45页
        3.2.1 清洁能源现状第42-44页
        3.2.2 清洁能源发展第44-45页
    3.3 能源消费现状第45-47页
        3.3.1 能源消费总量第45页
        3.3.2 能源消费结构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第48-62页
    4.1 碳排放核算第48-49页
        4.1.1 概念界定第48页
        4.1.2 指标核算第48-49页
    4.2 指标体系架构第49-54页
        4.2.1 驱动因素遴选第49-51页
        4.2.2 指标体系构建第51-52页
        4.2.3 原数据预处理第52-54页
    4.3 LARS-Lasso实证分析第54-59页
        4.3.1 Lasso解路径分析第54-55页
        4.3.2 参数确定与检验第55-57页
        4.3.3 拟合对比与验证第57-58页
        4.3.4 Lasso模型构建第58-59页
    4.4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第59-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碳排放走势情景模拟第62-76页
    5.1 驱动因子的组合预测第62-71页
        5.1.1 ARIMA建模与预测第62-66页
        5.1.2 GM(1,1)建模与预测第66-68页
        5.1.3 组合预测建模与预测第68-71页
    5.2 碳排放走势情景模拟第71-75页
        5.2.1 碳排放控制变量设定第72页
        5.2.2 碳排放走势情景模拟第72-74页
        5.2.3 碳排放控制效用分析第74-75页
    5.3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碳排放控制对策研究第76-88页
    6.1 促进智慧经济增长,动静脉经济共一色第76-80页
        6.1.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第76-77页
        6.1.2 转型对外贸易结构第77-78页
        6.1.3 发展“非蔓延经济”第78-80页
    6.2 减少关键链碳需求,控制上下游碳消费第80-83页
        6.2.1 架构新型低碳城市第80页
        6.2.2 推动城市低碳交通第80-81页
        6.2.3 落实碳排调控政策第81-83页
    6.3 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实现经济脱钩发展第83-84页
        6.3.1 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第83页
        6.3.2 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第83-84页
    6.4 拓展碳汇减排渠道,碳捕捉碳封存并进第84-86页
        6.4.1 充分开发自然碳汇能力第84-85页
        6.4.2 发展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第85-86页
    6.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主要结论第88-89页
    不足与展望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图像分析的色织物疵点检测研究
下一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数据与半参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