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二、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四、研究的方法、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五、拟解决的问题与局限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太昊陵基本概况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太昊陵的地理特征及历史文化内涵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太昊陵庙会祭祀仪式的缘起及人祖信仰的文化背景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担经挑”舞蹈的源流 | 第19-23页 |
一、神话传说 | 第20-21页 |
二、“龙华会”说 | 第21页 |
三、巫源说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担经挑”舞蹈形态 | 第23-47页 |
第一节 “担经挑”舞蹈形态流变 | 第23-43页 |
一、舞蹈的伴奏音乐 | 第23-25页 |
二、服装与道具 | 第25-26页 |
三、典型舞畴 | 第26-41页 |
四、舞蹈构图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担经挑”舞蹈表演的机制 | 第43-45页 |
一、舞蹈上演的时与空 | 第43页 |
二、人员组成 | 第43-44页 |
三、传承的方式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担经挑”舞蹈“变”之因 | 第45-47页 |
一、各级部门的规范管理 | 第45页 |
二、审美情趣的变化 | 第45-46页 |
三、姊妹艺术之间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担经挑”舞蹈的文化阐释 | 第47-59页 |
第一节 生命的回归——孝 | 第47-49页 |
第二节 生命的哲学符号——伏羲八卦 | 第49-52页 |
第三节 生命化生——阴阳结合 | 第52-55页 |
一、从祭祀的主题神方面 | 第52-53页 |
二、舞蹈动作方面 | 第53-54页 |
三、服装道具方面 | 第54页 |
四、“担经挑”舞蹈表演的时间方面 | 第54-55页 |
第四节 生命的烙印——龙图腾 | 第55-59页 |
一、伏羲女娲与龙的关系 | 第55-56页 |
二、龙图腾的模仿 | 第56-59页 |
第四章 “担经挑”舞蹈文化的成因 | 第59-71页 |
第一节 特殊的地理位置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多元的宗教生命观 | 第60-64页 |
一、道家的生命观 | 第60-61页 |
二、佛教的生命观 | 第61-63页 |
三、儒家的生命观 | 第63-64页 |
第三节 朝祖祭祖的习俗 | 第64-65页 |
第四节 巫风的遗存 | 第65-68页 |
第五节 现实生活的需要 | 第68-71页 |
一、有目的的舞动 | 第68-69页 |
二、娱乐健身的需要 | 第69-70页 |
三、观众催生作用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