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网络非理性政治言论对青年政治社会化不良影响研究--以在榕高校为例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18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一、选题背景第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1-15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13-15页
    第三节 本选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之处第15-18页
        一、研究思路第15-16页
        二、研究方法第16页
        三、研究创新之处第16-18页
第一章 网络非理性政治言论及青年政治社会化概述第18-28页
    第一节 网络非理性政治言论的涵义与类型第18-22页
        一、网络非理性政治言论的涵义第18页
        二、网络非理性政治言论的类型第18-22页
    第二节 网络非理性政治言论的特点第22-24页
        一、偏激化第22-23页
        二、民粹化第23页
        三、暴力化第23-24页
    第三节 网络时代青年政治社会化概述第24-28页
        一、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涵义第24页
        二、网络时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新特点第24-26页
        三、网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第26-28页
第二章 网络非理性政治言论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现状第28-54页
    第一节 问卷基本情况第28-31页
        一、样本基本信息第28-29页
        二、获取政治信息与接触非理性政治言论的情况第29-31页
    第二节 网络热门事件非理性政治言论对青年思想影响的总体情况第31-50页
        一、狭隘的民族主义言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为例第32-38页
        二、盲从的群氓主义言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以夏俊峰事件为例第38-44页
        三、泛滥的虚无主义言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以打击网络谣言事件为例第44-50页
    第三节 网络非理性政治言论对青年政治社会化不良影响呈现出的基本特点第50-54页
第三章 网络非理性政治言论对青年政治社会化不良影响的原因分析第54-62页
    第一节 网络层面:现实与虚拟的交错第54-56页
        一、“隐形人”的秩序困境第54-55页
        二、“协同过滤”的片面自由第55页
        三、“群体极化”的广场狂欢第55-56页
    第二节 社会层面:理想与现实的错位第56-58页
        一、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重叠,产生挫折感第56-57页
        二、公民追求公正民主的理想与部分官员道德行为失范的观实,产生政治偏见第57页
        三、丰裕生活的理想与初级阶段的现实,产生相对剥夺感第57-58页
    第三节 青年群体:内部作用失灵第58-60页
        一、青年个体:政治心理不成熟第58-59页
        二、朋辈群体:难以发挥作用第59-60页
    第四节 家庭层面:正面施化缺乏第60-61页
    第五节 学校层面:教育实效性不足第61-62页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非理性政治言论不良影响的策略思考第62-72页
    第一节 “两个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转变第62-64页
        一、身份转变:从“单一管理者”转向“多维参与者”第62-63页
        二、思路转变:从“被动依附,事后处理”转向“主动规制,积极引导”第63-64页
    第二节 “三个平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调整第64-67页
        一、“技术中立”与“价值规范”相平衡第64-65页
        二、“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相平衡第65-66页
        三、“行为教育”与“德法教育”相平衡第66-67页
    第三节 “三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进第67-72页
        一、“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67-68页
        二、“常规管理”与“形势热点”相结合第68-69页
        三、“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第69-72页
结论第72-74页
附录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一、著作类第76-77页
    二、期刊类第77-80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0-82页
致谢第82-84页
个人简历第84-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优秀辅导员特质研究--以“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为例
下一篇: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