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区划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新化县地质环境条件 | 第14-27页 |
2.1 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 | 第14-1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4-15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5页 |
2.2 气象与水文 | 第15-17页 |
2.2.1 气象 | 第15-16页 |
2.2.2 水文 | 第16-17页 |
2.3 地形地貌与植被 | 第17-19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3.2 植被 | 第18-19页 |
2.4 地层岩性与工程地质岩组 | 第19-21页 |
2.4.1 地层岩性 | 第19-20页 |
2.4.2 工程地质岩组 | 第20-21页 |
2.5 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1-24页 |
2.5.1 地质构造 | 第21-23页 |
2.5.2 地震 | 第23-24页 |
2.6 水文地质 | 第24-25页 |
2.7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新化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27-39页 |
3.1 地质灾害类型及灾情 | 第27-28页 |
3.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第28-31页 |
3.2.1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 第28-30页 |
3.2.2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 | 第30-31页 |
3.3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31-39页 |
3.3.1 滑坡 | 第31-34页 |
3.3.2 崩塌 | 第34-35页 |
3.3.3 泥石流 | 第35-36页 |
3.3.4 地面塌陷 | 第36-38页 |
3.3.5 地裂缝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新化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分析 | 第39-47页 |
4.1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 第39-43页 |
4.1.1 地形地貌条件 | 第39-41页 |
4.1.2 岩土体条件 | 第41-42页 |
4.1.3 地质构造条件 | 第42-43页 |
4.2 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 | 第43-47页 |
4.2.1 水的作用 | 第43-45页 |
4.2.2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新化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 第47-65页 |
5.1 基本原则 | 第47-48页 |
5.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方法 | 第48-56页 |
5.2.1 层次分析方法概述 | 第48-49页 |
5.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5.2.3 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 第51-55页 |
5.2.4 危险性评价步骤 | 第55-56页 |
5.3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 | 第56-61页 |
5.3.1 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 | 第58-59页 |
5.3.2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 第59-60页 |
5.3.3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 第60-61页 |
5.4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 第61-65页 |
5.4.1 基本原则 | 第61-62页 |
5.4.2 防灾减灾工程措施 | 第62-63页 |
5.4.3 防灾减灾管理措施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