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1.1 国内外猪瘟病研究近况 | 第12-16页 |
1.1.1 猪瘟病毒的发现 | 第12页 |
1.1.2 猪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1.3 猪瘟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13页 |
1.1.4 猪瘟病的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1.1.5 猪瘟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症状 | 第14页 |
1.1.6 猪瘟防治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1.7 猪瘟抗体常用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2 卵黄抗体在疾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1 卵黄抗体的形成 | 第16页 |
1.2.2 卵黄抗体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 第16-17页 |
1.2.3 卵黄抗体的作用机理 | 第17页 |
1.2.4 卵黄抗体的应用 | 第17页 |
1.3 卵黄抗体制备工艺 | 第17-18页 |
1.4 干燥工艺 | 第18-19页 |
1.5 常用几种保护剂 | 第19-20页 |
1.6 立题意义和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1-22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2 抗猪瘟卵黄抗体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2-24页 |
2.2.1 溶液的配制 | 第22-23页 |
2.2.2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23页 |
2.2.3 酶标二抗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23页 |
2.2.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3页 |
2.2.5 临界值的确定 | 第23-24页 |
2.2.6 敏感性与特异性试验 | 第24页 |
2.2.7 重复性试验 | 第24页 |
2.3 免疫程序及抗体品质检测 | 第24-25页 |
2.3.1 免疫方法 | 第24-25页 |
2.3.2 卵黄抗体的提取 | 第25页 |
2.3.3 卵黄抗体安全性检测及活性检测 | 第25页 |
2.4 喷雾干燥 | 第25-27页 |
2.4.1 保护剂的选择 | 第25-26页 |
2.4.2 喷雾干燥条件单因素的试验 | 第26页 |
2.4.3 对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 | 第27-36页 |
3.1 猪瘟卵黄抗体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7-30页 |
3.1.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及一抗工作浓度的筛选结果 | 第27页 |
3.1.2 酶标二抗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27-28页 |
3.1.3 实验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28页 |
3.1.4 临界值的确定 | 第28-29页 |
3.1.5 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估 | 第29页 |
3.1.6 重复性试验 | 第29-30页 |
3.2 免疫程序及抗体品质检测 | 第30-32页 |
3.2.1 抗体水平动态监测 | 第30页 |
3.2.2 四免后抗体水平 | 第30-31页 |
3.2.3 卵黄抗体安全性检测及活性检测 | 第31-32页 |
3.3 喷雾干燥 | 第32-36页 |
3.3.1 保护剂筛选结果 | 第32页 |
3.3.2 喷雾干燥条件 | 第32-33页 |
3.3.3 对喷雾干燥条件进行正交试验分析 | 第33-36页 |
4 讨论 | 第36-38页 |
4.1 猪瘟卵黄抗体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6页 |
4.2 免疫设计及抗体品质检测 | 第36-37页 |
4.3 喷雾干燥 | 第37-38页 |
4.3.1 喷雾干燥成卵黄抗体粉的意义 | 第37页 |
4.3.2 进口温度的影响 | 第37页 |
4.3.3 进料速度的影响 | 第37页 |
4.3.4 保护剂的选择 | 第37-38页 |
5 结论 | 第38-39页 |
5.1 成功建立了猪瘟卵黄抗体 ELISA 检测方法 | 第38页 |
5.2 成功制备了抗猪瘟卵黄抗体 | 第38页 |
5.3 筛选和优化了卵黄抗体的喷雾干燥工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