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我国造纸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9-10页 |
1.1.2 博湖苇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要求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4 技术路线(详见图 1-1) | 第12页 |
1.4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2.1 循环经济的理论 | 第13-14页 |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13页 |
2.1.2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13页 |
2.1.3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 第13-14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页 |
2.2.2 清洁生产理论 | 第14页 |
2.2.3 绿色消费理论 | 第14-15页 |
2.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我国造纸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 第17-20页 |
3.1 国外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 第17-18页 |
3.1.1 企业层面 | 第17页 |
3.1.2 区域层面 | 第17页 |
3.1.3 社会层面 | 第17-18页 |
3.2 我国造纸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践 | 第18-19页 |
3.2.1 企业层面 | 第18页 |
3.2.2 区域层面 | 第18页 |
3.2.3 社会层面 | 第18-19页 |
3.3 造纸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 第19-20页 |
3.3.1 内部循环模式 | 第19页 |
3.3.2 一体化模式 | 第19页 |
3.3.3 工业园区模式 | 第19页 |
3.3.4 废纸回用模式 | 第19-20页 |
第四章 博湖苇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 第20-26页 |
4.1 公司概况 | 第20页 |
4.2 选择博湖苇业作为研究案例的理由 | 第20-21页 |
4.3 博湖苇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第21-23页 |
4.3.1 企业内部循环子系统 | 第21-22页 |
4.3.2 芦苇种植子系统 | 第22-23页 |
4.4 博湖苇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 第23-26页 |
4.4.1 博湖苇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状况 | 第23-24页 |
4.4.2 博湖苇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状况 | 第24-25页 |
4.4.3 博湖苇业清洁生产的发展水平 | 第25-26页 |
第五章 博湖苇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26-33页 |
5.1 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目标 | 第26页 |
5.2 博湖苇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5.2.1 “三废”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5.2.2 资源和能源的减量化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5.2.3 资源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5.2.4 芦苇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5.3 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5.3.1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制尚不健全 | 第28-29页 |
5.3.2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 | 第29页 |
5.3.3 绿色消费理念不普及 | 第29-30页 |
5.3.4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 第30页 |
5.3.5 循环经济绩效管理不科学 | 第30-31页 |
5.3.6 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动力与能力不足 | 第31-32页 |
5.3.7 融资能力不足,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滞后 | 第32页 |
5.3.8 市场定位不准,产品附加值低 | 第32-33页 |
第六章 完善博湖苇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研究 | 第33-40页 |
6.1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生态经济经营理念 | 第33页 |
6.2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全员的意识和能力 | 第33页 |
6.3 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管理机制 | 第33-34页 |
6.4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循环经济技术进步 | 第34页 |
6.5 提高融资能力,力保循环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 第34-35页 |
6.6 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 第35页 |
6.7 开发绿色新产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 第35-36页 |
6.8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 第36-37页 |
6.9 “三废”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对策 | 第37-38页 |
6.10 芦苇基地建设的对策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46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