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页 |
第一章 两系法杂交水稻不育系的研究概述 | 第15-37页 |
1 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类型 | 第15-17页 |
1.1 光敏型 | 第16页 |
1.2 温敏型 | 第16-17页 |
1.3 光温互作型 | 第17页 |
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基础 | 第17-18页 |
2.1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作用模式 | 第17-18页 |
2.2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等位性的研究 | 第18页 |
3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18-20页 |
3.1 光敏核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18-19页 |
3.2 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19-20页 |
4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0-21页 |
4.1 核不育基因的定位及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 第20页 |
4.2 特异蛋白质的研究 | 第20-21页 |
4.3 特异mRNA的研究 | 第21页 |
5 两系法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 | 第21-24页 |
5.1 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 | 第21-22页 |
5.2 优势组合的选配 | 第22-24页 |
6 光温敏核不育系鉴定及利用若干问题 | 第24-28页 |
6.1 温度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 第24页 |
6.2 选育低不育临界温度的光温敏核不育系 | 第24-25页 |
6.3 利用标记法 | 第25-26页 |
6.4 利用化学杀雄技术 | 第26页 |
6.5 核心种子技术和遗传提纯法 | 第26页 |
6.6 不育系温度敏感性的鉴定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7页 |
第二章 mRNA差异显示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7-47页 |
1 mRNA差异显示基本原理及方法 | 第37-39页 |
1.1 mRNA差异显示原理 | 第37页 |
1.2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优缺点 | 第37-38页 |
1.3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改进 | 第38-39页 |
1.3.1 优化PCR参数,减少假阳性 | 第38-39页 |
1.3.2 凝胶显示方法的改进 | 第39页 |
2 mRNA差异显示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9-43页 |
2.1 比较杂种F_1和亲本基因表达的差异 | 第39页 |
2.2 比较可育基因和不育基因表达的差异 | 第39-40页 |
2.3 比较在正常和胁迫环境下基因表达的差异 | 第40-41页 |
2.4 比较抗病和感病品种基因表达的差异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第三章 水稻温敏型核不育系温度敏感性的AMMI模型分析 | 第47-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1.1 材料 | 第48页 |
1.2 方法 | 第48页 |
1.3 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2.1 不育系花粉育性AMMI分析 | 第49页 |
2.2 主效应分析 | 第49-51页 |
2.3 作效应分析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5页 |
3.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鉴定方法 | 第52-53页 |
3.2 AMMI分析评价不育系育性敏感性的特点和优点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第四章 3个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 第58-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1.1 材料 | 第58-59页 |
1.2 方法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2.1 杭州2002、2003年6-10月份温度变化趋势 | 第59-60页 |
2.2 温敏核不育系在杭州自然条件下的育性变化 | 第60-62页 |
2.2.1 温敏核不育系2002年育性变化 | 第60-62页 |
2.2.2 温敏核不育系2003年育性变化 | 第62页 |
2.3 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敏感期和育性转换临界温度 | 第62-63页 |
3 讨论 | 第63-66页 |
3.1 不育系育性鉴定中育性指标的选择 | 第63-64页 |
3.2 温度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 | 第64页 |
3.3 育性敏感期的判定 | 第64-65页 |
3.4 不育系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 | 第65页 |
3.5 供试不育系的综合评价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第五章 籼、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对赤霉素的反应 | 第69-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1.1 材料 | 第69-70页 |
1.2 方法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2.1 赤霉素对光温敏核不育系株高和节间长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2.2 赤霉素对光温敏核不育系抽穗特性的影响 | 第71-74页 |
2.3 赤霉素对光温敏核不育系剑叶姿态的影响 | 第74页 |
2.4 赤霉素对光温敏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六章 多效唑对杂交水稻制种父本花期和形态性状的效应及其解除 | 第79-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2.1 多效唑对水稻花期的调节 | 第80页 |
2.2 多效唑、赤霉素对水稻植株形态的影响 | 第80-84页 |
2.2.1 多效唑、赤霉素对株高、穗长和节间长的影响 | 第80-83页 |
2.2.2 多效唑、赤霉素对穗数、剑叶长度和穗粒数的影响 | 第83页 |
2.2.3 多效唑、赤霉素对水稻抽穗特性的影响 | 第83-84页 |
3 讨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第七章 籼型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培矮64S幼穗mRNA差异显示 | 第87-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1.1 可育和不育幼穗代表群的构建 | 第87-88页 |
1.2 锚定引物及随机引物 | 第88页 |
1.3 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88页 |
1.4 DD-PCR反应 | 第8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0页 |
2.1 培矮64S在不育时期和可育时期的育性表现 | 第88-89页 |
2.2 mRNA差异显示 | 第89-90页 |
3 讨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