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

两个与抗病、抗逆和发育相关的拟南芥激发标签突变体asr1和dai1的研究

缩写词第9-11页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页
前言第15-17页
1 文献综述第17-31页
    1.1 拟南芥突变库的构建及功能基因组学第17-20页
        1.1.1 拟南芥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概述第17-18页
        1.1.2 拟南芥突变体库的构建方法第18-20页
    1.2 激发标签技术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上的应用第20-24页
        1.2.1 激发标签技术的主要特点第20-21页
        1.2.2 激发标签技术的作用原理第21页
        1.2.3 激发标签技术在功能基因组中的应用第21-23页
        1.2.4 激发标签技术的发展前景第23-24页
    1.3 拟南芥与丁香假单胞杆菌的互作体系及其抗病信号传导第24-27页
        1.3.1 拟南芥与丁香假单胞杆菌互作体系的建立第24页
        1.3.2 拟南芥与丁香假单胞杆菌互作体系中的R基因和Avr基因第24-26页
        1.3.3 拟南芥与丁香假单胞杆菌体系的互作模式第26页
        1.3.4 拟南芥系统获得性抗性的产生及其信号传导第26-27页
    1.4 渗透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其与脱落酸的关系第27-31页
        1.4.1 ABA在植物渗透胁迫中的作用第28页
        1.4.2 渗透胁迫调节ABA的合成与降解第28-29页
        1.4.3 渗透胁迫与ABA调节植物基因的表达第29-31页
2 拟南芥激发标签突变体库的构建第31-3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1-34页
        2.1.1 植物材料第31页
        2.1.2 菌株和质粒第31-32页
        2.1.3 实验试剂与营养液第32-33页
        2.1.4 拟南芥的种植第33-34页
        2.1.5 农杆菌的制备第34页
        2.1.6 拟南芥的转化第34页
        2.1.7 拟南芥T1代转化植株的筛选第3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4-35页
        2.2.1 拟南芥T_1代转化植株的筛选结果第34-35页
        2.2.2 拟南芥T_1代转化植株的转化率第35页
        2.2.3 T_1代植株中有表型变化的株系第35页
    2.3 讨论第35-39页
3 ASR1的基因克隆、转基因验证及初步的功能分析第39-5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9-45页
        3.1.1 植物材料第39页
        3.1.2 菌株和表达载体第39页
        3.1.3 病原菌菌株第39页
        3.1.4 试剂和仪器第39-40页
        3.1.5 asr1的Southern blotting杂交实验第40-41页
            3.1.5.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0页
            3.1.5.2 BAR基因探针的制备第40页
            3.1.5.3 基因组DNA的完全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转膜第40-41页
            3.1.5.4 探针的同位素标记第41页
            3.1.5.5 杂交第41页
        3.1.6 Plasmid Rescue克隆ASR1基因第41-42页
            3.1.6.1 asr1基因组DNA的酶切第42页
            3.1.6.2 酶切产物的自连接第42页
            3.1.6.3 感受态大肠杆菌的转化和重组质粒的筛选第42页
            3.1.6.4 DNA序列的测定及同源性比对第42页
        3.1.7 ASR1的Northern blotting分析第42-43页
            3.1.7.1 Northern杂交探针的制备第42-43页
            3.1.7.2 总RNA的提取、甲醛变性电泳、转膜和Northern杂交第43页
        3.1.8 ASR1的转基因验证第43-44页
            3.1.8.1 35S::ASR1 cDNA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3-44页
            3.1.8.2 野生型拟南芥Col-0的转化第44页
        3.1.9 asr1的假单胞杆菌接种实验第44页
        3.1.10 ASR1的IAA诱导表达实验第44-45页
        3.1.11 asr1生长素反应元件表达模式的GUS检测第45页
        3.1.12 不同光照条件对asr1下胚轴和根发育的影响第4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5-52页
        3.2.1 asr1的遗传分析和表型分析第45-46页
        3.2.2 asr1的Southern杂交实验第46页
        3.2.3 Plasmid Rescue克隆ASR1基因第46-47页
        3.2.4 ASR1基因的Northern blotting分析第47-48页
        3.2.5 ASR1的转基因验证第48-49页
        3.2.6 asr1突变体的假单胞杆菌接种实验第49-50页
        3.2.7 ASR1的IAA诱导表达实验第50页
        3.2.8 asr1生长素反应元件表达模式的GUS检测第50-51页
        3.2.9 不同光照条件对asr1下胚轴和根发育的影响第51-52页
    3.3 讨论第52-55页
4 ASR1的原核表达、Western杂交以及ASR1:GFP融合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第55-6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5-63页
        4.1.1 植物材料第55页
        4.1.2 菌株和质粒第55页
        4.1.3 试剂和仪器第55-56页
        4.1.4 ASR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6页
        4.1.5 在大肠杆菌中诱导ASR1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第56-57页
        4.1.6 ASR1融合蛋白的大量制备、回收、纯化以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57-58页
            4.1.6.1 ASR1融合蛋白的大量制备第57-58页
            4.1.6.2 ASR1融合蛋白的回收和纯化第58页
            4.1.6.3 ASR1融合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58页
        4.1.7 ASR1的Western杂交第58-59页
        4.1.8 ASR1: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9-61页
            4.1.8.1 ASR1 cDNA的PCR扩增第59页
            4.1.8.2 ASR1: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策略第59-61页
        4.1.9 GFP对照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1-62页
        4.1.10 利用洋葱表皮瞬时表达系统表达ASR1:GFP融合蛋白第62-63页
            4.1.10.1 洋葱表皮细胞的准备第62页
            4.1.10.2 质粒DNA的纯化和金粉包埋第62页
            4.1.10.3 用基因枪法在洋葱表皮细胞中导入外源质粒第62-63页
            4.1.10.4 ASR1:GFP融合蛋白亚细胞定位的显微镜观察第6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3-68页
        4.2.1 ASR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3-64页
        4.2.2 ASR1的原核表达第64-65页
        4.2.3 ASR1融合蛋白的大量制备、回收、纯化以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65页
        4.2.4 ASR1的Western杂交第65-66页
        4.2.5 ASR1: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酶切验证第66页
        4.2.6 GFP对照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酶切验证第66-67页
        4.2.7 ASR1:GFP融合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第67-68页
    4.3 讨论第68-69页
5 激发标签突变体dai1抗逆表型的初步分析以及DAI1候选基因的初步定位第69-7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9-72页
        5.1.1 植物材料第69页
        5.1.2 dai1抗逆表型的初步分析第69-70页
        5.1.3 dai1的Southern blotting杂交实验第70页
        5.1.4 通过TAIL-PCR扩增T-DNA插入的基因组旁邻序列第70-72页
            5.1.4.1 TAIL-PCR的基本原理第70页
            5.1.4.2 引物和反应条件第70-72页
        5.1.5 DAI1候选基因的初步定位第7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2-78页
        5.2.1 dai1突变体的获得第72-73页
        5.2.2 dai1突变体抗逆表型的初步分析第73-75页
            5.2.2.1 干旱胁迫实验第73页
            5.2.2.2 高盐胁迫实验第73页
            5.2.2.3 ABA反应实验第73-75页
        5.2.3 dai1的Southern杂交实验第75页
        5.2.4 TAIL-PCR扩增dai1的T-DNA旁邻序列第75-77页
        5.2.5 DAI1候选基因的初步定位第77-78页
    5.3 讨论第78-79页
结论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蚕/BmNPV表达载体系统高效表达人乙肝表面抗原(PreS2+S)及表达产物免疫原性的研究
下一篇:籼型水稻核不育系对温度敏感性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