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2-27页 |
1.1 饲料作物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2 辣木品种介绍及分布 | 第12-14页 |
1.2.1 辣木品种介绍 | 第12-13页 |
1.2.2 辣木分布 | 第13-14页 |
1.3 辣木抗营养因子介绍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对辣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1 国外对辣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对辣木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5 辣木主要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介绍 | 第16-21页 |
1.5.1 辣木叶营养成分 | 第17-19页 |
1.5.2 辣木的食用功能 | 第19-20页 |
1.5.3 辣木的医疗保健功能及药品开发 | 第20页 |
1.5.4 辣木籽价值 | 第20-21页 |
1.6 辣木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 第21-24页 |
1.6.1 可作为食品、饲料开发 | 第21-22页 |
1.6.2 辣木种子 | 第22-24页 |
1.6.3 辣木药品开发 | 第24页 |
1.6.4 绿化环境 | 第24页 |
1.6.5 其它辣木产品 | 第24页 |
1.7 辣木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8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1.9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9.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1.9.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2.1 实验材料和试验地概况 | 第27-28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试验地概况 | 第27-28页 |
2.3 育苗及苗期管理 | 第28页 |
2.4 试验林营造 | 第28页 |
2.4.1 实验地的整理 | 第28页 |
2.4.2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2.5 调查方法 | 第28-30页 |
2.5.1 辣木物候观察及常见的病虫害 | 第28页 |
2.5.2 几种试剂处理对辣木发芽率的观察 | 第28-29页 |
2.5.3 辣木扦插成活率的调查 | 第29页 |
2.5.4 苗期生长现状和生长节律的调查 | 第29页 |
2.5.5 辣木果荚、种子样品的采集和表型性状的观测 | 第29-30页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6.1 SAS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0页 |
2.6.2 表型性状统计分析及参数估算 | 第30页 |
2.6.3 地径与苗高曲线拟合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9页 |
3.1 生物学性状的观察 | 第32-33页 |
3.2 辣木常见病虫害的介绍 | 第33-36页 |
3.2.1 常见的病害 | 第33-34页 |
3.2.2 虫害 | 第34-36页 |
3.3 辣木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 第36-37页 |
3.3.1 病害的防治 | 第36页 |
3.3.2 虫害的防治 | 第36-37页 |
3.4 几种不同试剂处理对辣木发芽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1 发芽试验的统计数据 | 第37-38页 |
3.4.2 发芽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38-39页 |
3.4.3 不同试剂处理的辣木种子发芽率的多重比较 | 第39页 |
3.5 辣木扦插成活率的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3.5.1 直径差异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第40页 |
3.5.2 土壤基质差异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第40页 |
3.5.3 激素及封顶(覆膜)处理对成活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6 辣木苗期生长节律的差异分析 | 第41-45页 |
3.6.1 苗高年生长节律 | 第41-42页 |
3.6.2 地径年生长节律 | 第42-43页 |
3.6.3 冠幅年生长节律 | 第43-44页 |
3.6.4 辣木苗期生长模型的建立和拟合 | 第44页 |
3.6.5 苗期物候期和生长参数的差异 | 第44-45页 |
3.7 辣木生长性状和果实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 第45-47页 |
3.7.1 生长性状表型性状统计值 | 第45页 |
3.7.2 生长性状表型遗传变异分析 | 第45页 |
3.7.3 家系间果荚和种子性状的观测结果 | 第45-46页 |
3.7.4 家系间果荚和种子性状变异分析 | 第46-47页 |
3.7.5 辣木种子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3.7.6 生长性状与果实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3.8 辣木表型性状优良的家系的早期选择 | 第47-49页 |
3.8.1 辣木产种量高的优良品系早期选择 | 第47-48页 |
3.8.2 生物量高的优良家系早期选择 | 第48-49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4.1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4.1.1 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 第49页 |
4.1.2 辣木病虫害防治的一般规律 | 第49页 |
4.1.3 辣木发芽实验可得到的规律 | 第49-50页 |
4.1.4 辣木扦插实验的一般结论 | 第50页 |
4.1.5 苗期辣木生长节律的差异分析 | 第50页 |
4.1.6 辣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品系选择 | 第50-51页 |
4.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与培训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