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潼南双江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时代背景第13-14页
        1.1.2 选题缘起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6-19页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2 论文框架第18-19页
2 关于保护修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19-35页
    2.1 对历史建筑“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第19-26页
        2.1.1 对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基本要求认知第19-22页
        2.1.2“修旧如旧”与“修旧如故”的概念辨析第22-24页
        2.1.3 真实性与完整性在保护修复实践中的运用第24-26页
    2.2 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中的可识别性认识与实践第26-32页
        2.2.1 对可识别性的基本要求认知第26-27页
        2.2.2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可识别性不同理解第27-29页
        2.2.3 我国传统文化观下对可识别性的实践理解第29-32页
    2.3 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与“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第32-35页
        2.3.1 对“历史人文环境”保护观念的基本要求认知第33-34页
        2.3.2“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构成要素第34-35页
3 杨紫丰大院的建筑特色与现状研究第35-93页
    3.1 双江镇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概况第35-39页
        3.1.1 地形地貌与农耕经济的发展第35-36页
        3.1.2 水陆交通与商贸经济的繁荣第36-37页
        3.1.3 历史变迁与双江场镇的形成第37-39页
    3.2 杨氏宅院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第39-46页
        3.2.1 杨氏宅院的兴起与发展第39-41页
        3.2.2 杨氏宅院的选址与布局第41-43页
        3.2.3 家族文化对杨氏宅院的影响第43-46页
    3.3 杨紫丰大院的建筑特色与价值第46-75页
        3.3.1 杨紫丰大院的历史概况第46-47页
        3.3.2 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特色第47-49页
        3.3.3 完整对称的院落空间特色第49-53页
        3.3.4 礼制严格的功能格局特色第53-54页
        3.3.5 主次分明的空间组织特色第54-59页
        3.3.6 形式丰富的建筑造型特色第59-62页
        3.3.7 穿抬结合的结构构架特色第62-65页
        3.3.8 精巧质朴的装饰艺术特色第65-72页
        3.3.9 杨紫丰大院的综合价值总结第72-75页
    3.4 杨紫丰大院现状评估第75-93页
        3.4.1 空间环境现状第76-78页
        3.4.2 建筑格局现状第78-83页
        3.4.3 结构与构件现状第83-87页
        3.4.4 材料损毁现状第87-90页
        3.4.5 主要存在问题的总结第90-93页
4 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的策略研究第93-117页
    4.1 杨紫丰大院的保护原则与框架第93-95页
        4.1.1 保护修复原则的确立第93-94页
        4.1.2 保护修复程序的框架第94-95页
    4.2 杨紫丰大院的总体保护修复策略第95-102页
        4.2.1“不落架大修”的整体策略第96-97页
        4.2.2 保护修复”干预分级”的梯度划分第97-99页
        4.2.3 对于技术策略的论证、工艺优化与动态研究第99-102页
    4.3 杨紫丰大院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策略第102-105页
        4.3.1 保护区划范围的界定第102-103页
        4.3.2 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第103-104页
        4.3.3 保护与利用性策略第104-105页
    4.4 杨紫丰大院的空间格局恢复策略第105-117页
        4.4.1 院落空间格局的恢复第106-107页
        4.4.2 建筑空间格局的恢复第107-117页
5 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的技术措施第117-163页
    5.1 屋面的维修加固与防水处理第117-126页
        5.1.1“屋顶落架”修复的必要性论证第117-118页
        5.1.2 屋面修复中传统工艺的运用第118-122页
        5.1.3 屋面修复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相结合第122-126页
    5.2 建筑结构的维修与加固第126-144页
        5.2.1 木结构的维修与加固第126-133页
        5.2.2 墙体的“完整性与可识别性”修复第133-142页
        5.2.3 室内隔墙与天花的修缮与恢复第142-144页
    5.3 装饰构件的修复措施第144-151页
        5.3.1 门窗构件的修补与添配第144-148页
        5.3.2 雕饰木构件的修复措施第148-151页
    5.4 材料的表面保护修复技术第151-159页
        5.4.1 对材料表面保护修复的认知第151页
        5.4.2 木材表面的保护修复第151-158页
        5.4.3 石材表面的保护修复第158-159页
    5.5 有关防潮、防腐、防虫和防火问题的处理第159-163页
        5.5.1 防潮、防腐、防虫问题的处理第159-161页
        5.5.2 防火问题的处理第161-163页
6 结语第163-169页
    6.1 关于保护修复中的几点结论第163-164页
    6.2 关于保护修复中的几点思考第164-169页
7 致谢第169-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73页
附录第173-178页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3-174页
    B. 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设计相关图纸第174-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路运输气体类危险货物泄漏扩散模拟分析
下一篇:桥梁自然环境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