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7页 |
1.1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简史及应用前景 | 第9-12页 |
1.1.1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简史 | 第9-11页 |
1.1.2 有机电致发光的应用前景 | 第11-12页 |
1.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优越性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基本原理及器件结构与制备概述 | 第12-18页 |
1.2.1 有机电致发光基本原理 | 第12-15页 |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结构 | 第15-17页 |
1.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 第17-18页 |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常用的材料概述 | 第18-21页 |
1.3.1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 第18-19页 |
1.3.2 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 | 第19页 |
1.3.3 电极材料 | 第19页 |
1.3.4 载流子传输材料 | 第19-21页 |
1.4 金属铱有机配合物在OLED方面的应用 | 第21-24页 |
1.4.1 绿光材料 | 第22-23页 |
1.4.2 红光材料 | 第23-24页 |
1.4.3 蓝光材料 | 第24页 |
1.5 8-羟基喹啉类配合物概述 | 第24-25页 |
1.6 POSS在电致发光方面的研究概述 | 第25-26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2 基于POSS核磷光材料化合物POSS-7(Cz- Propyl)-Ir(~1L)(Q-Propyl)(简称POSS-1)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27-38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2.2 合成路线 | 第28-29页 |
2.2.3 实验过程 | 第29-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2.3.1 合成机理研究 | 第31-32页 |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 | 第32-34页 |
2.3.3 热重分析(TG) | 第34-35页 |
2.3.4 红外吸收光谱(FTIR) | 第35-36页 |
2.3.5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6-37页 |
2.3.6 质谱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基于POSS核磷光材料化合物POSS-7(Cz-Propyl)-Ir(~2L)(Q-Propyl)(简称POSS-2)和POSS-6(Cz-Propyl)-2Ir(~2L)(Q-Propyl)(简称POSS-3)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38-50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38页 |
3.1.2 合成路线 | 第38-39页 |
3.1.3 实验过程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3.2.1 化合物 2-(1-萘基)-苯并噻唑的晶体结构 | 第40-43页 |
3.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 | 第43-45页 |
3.2.3 热重分析 | 第45-46页 |
3.2.4 红外吸收光谱(FTIR) | 第46-47页 |
3.2.5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7-49页 |
3.2.6 质谱 | 第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50-57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51-52页 |
4.2.2 合成路线 | 第52-53页 |
4.2.3 实验过程 | 第53-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5页 |
4.3.1 合成研究 | 第54页 |
4.3.2 红外吸收光谱(FTIR)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