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氢能及其利用论文

基于HyPr-RING法的氢气制备—原位CO2捕获和Co3O4催化CO PROX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1页
    1.1 氢能的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及未来需求量第12页
        1.1.2 高效零排放的消费煤炭,发展清洁的二次能源第12-13页
        1.1.3 发展氢能的必要性第13页
    1.2 氢气的来源第13-17页
        1.2.1 常用制氢方法第14页
        1.2.2 煤气化高效零排放制氢的挑战第14-17页
    1.3 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在煤气化零排放制氢中的应用第17-24页
        1.3.1 二氧化碳分离技术第18页
        1.3.2 固体二氧化碳捕剂的分离机制第18页
        1.3.3 固体二氧化碳捕获剂的评价标准第18-19页
        1.3.4 固体二氧化碳捕获剂第19-24页
    1.4 制备高纯氢气-一氧化碳的去除第24-29页
        1.4.1 在富氢环境中CO去除的方法第24-25页
        1.4.2 在富氢环境中CO优先氧化的催化剂第25-27页
        1.4.3 在富氢环境中CO优先氧化的过渡金属催化剂---Co_3O_4第27-29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41页
第二章 高温二氧化碳捕获剂:氧化钙第41-64页
    2.1 引言第41页
    2.2 实验部分第41-42页
        2.2.1 实验药品及制备方法第41-42页
        2.2.2 表征方法第42页
    2.3 捕获剂的表征、性能及讨论第42-59页
        2.3.1 纯CaO的表征及其性能第42-47页
        2.3.2 建立颗粒模型解释纯CaO的性能第47-53页
        2.3.3 氧化钙-氧化镁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第53-59页
    2.4 小结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第三章 中温二氧化碳捕获剂:LDO第64-86页
    3.1 引言第64-65页
    3.2 实验部分第65-66页
        3.2.1 实验药品第65页
        3.2.2 LDH的制备和水热处理第65页
        3.2.3 样品的表征方法第65-6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6-81页
        3.3.1 对比LDH制备条件:搅拌和不搅拌第66-72页
        3.3.2 花状LDH的稳定性:水热处理,活化处理,再生水热处理第72-77页
        3.3.3 花状LDH形成的机理研究第77-81页
    3.4 小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第四章 纯四氧化三钻在富氢环境中催化一氧化碳优先氧化第86-105页
    4.1 引言第86页
    4.2 实验部分第86-88页
        4.2.1 实验药品第86页
        4.2.2 纯四氧化三钴和Pt/Co_3O_4的制备方法第86-87页
        4.2.3 表面结构和化学性质的表征方法:TEM,AP-XPS第87页
        4.2.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测试第87-88页
    4.3 原位AP-XPS表征系统介绍第88-91页
        4.3.1 面临的挑战--"Pressure Gap”第88-89页
        4.3.2 XPS的基本原理第89-90页
        4.3.3 AP-XPS的基本构造第90-91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1-101页
        4.4.1 Co_3O_4的物相表征:XRD第91-92页
        4.4.2 Co_3O_4的形态表征:TEM第92-93页
        4.4.3 Co_3O_4纳米棒的催化性能及其表面化学性能表征第93-98页
        4.4.4 氢气200℃处理Co_3O_4纳米棒的催化稳定性第98页
        4.4.5 Pt/Co_3O_4的催化性能及其AP-XPS表征第98-101页
    4.5 小结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5页
第五章 四氧化三钻的表面化学性质演化第105-113页
    5.1 引言第105页
    5.2 实验部分第105-106页
        5.2.1 催化剂合成第105页
        5.2.2 表针方式第105-106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106-111页
        5.3.1 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结构表征:TEM第106页
        5.3.2 真空加热预处理Co_3O_4纳米棒第106-107页
        5.3.3 在0.5mbrN_2中加热预处理Co_3O_4纳米棒第107-109页
        5.3.4 在不同气氛中加热预处理Co_3O_4纳米棒第109-110页
        5.3.5 在反应气氛中加热预处理Co_3O_4纳米棒第110-111页
    5.4 结论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3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113-115页
    6.1 工作总结第113-114页
    6.2 展望第114-11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研究(1851-1938)
下一篇:自旋模型中高阶矩的临界起伏以及重离子碰撞中守恒荷高阶矩的统计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