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DC/DC开关电源的发展 | 第14页 |
1.1.2 三相功率模块中多路输出电源的应用 | 第14-16页 |
1.2 多路输出技术 | 第16-17页 |
1.2.1 传统的多路输出需求的解决方法 | 第16页 |
1.2.2 采用多绕组变压器实现多路输出 | 第16-17页 |
1.3 多路输出变换器的交叉调整率 | 第17-22页 |
1.3.1 采用加权反馈控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调整变压器绕组顺序设计法 | 第19-20页 |
1.3.3 输出采用磁放大器电路的调节方法 | 第20页 |
1.3.4 辅输出加线性调压器件 | 第20-21页 |
1.3.5 采用耦合电感方式对输出进行调节 | 第21页 |
1.3.6 利用同步开关调节辅输出电压 | 第21-22页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半桥串联谐振变换器分析 | 第24-38页 |
2.1 谐振变换器 | 第24-25页 |
2.2 半桥串联谐振变换器工作原理 | 第25-30页 |
2.3 串联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式 | 第30-34页 |
2.4 增益曲线仿真 | 第34-38页 |
第三章 通过磁栅及补偿电容改善交叉调整率 | 第38-58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通过加磁柵抑制变压器漏感 | 第38页 |
3.3 改进的变压器结构及多绕组变压器分析 | 第38-39页 |
3.4 涡流去磁的解析求解方法 | 第39-44页 |
3.4.1 涡流的产生 | 第39-41页 |
3.4.2 涡流去磁的解析求解方法 | 第41-43页 |
3.4.3 有限元仿真求解涡流去磁 | 第43-44页 |
3.5 磁栅对两绕组线圈间耦合的抑制效果 | 第44-47页 |
3.6 ANSYS有限元验证磁栅对多绕组变压器漏感耦合的抑制作用 | 第47-52页 |
3.7 磁栅的设计 | 第52-58页 |
3.7.1 磁柵等效电导率的调节方法 | 第53-54页 |
3.7.2 磁柵等效电导率的计算 | 第54-58页 |
第四章 补偿电容值的选取及多绕组变压器参数测量 | 第58-66页 |
4.1 补偿电容值的选取原则 | 第58页 |
4.2 多绕组变压器建模及存在的问题 | 第58-60页 |
4.2.1 常见的变压器模型 | 第58-59页 |
4.2.2 多绕组变压器建模与参数测量的难点分析 | 第59-60页 |
4.3 基于T等效电路的多绕组变压器耦合电感模型 | 第60-61页 |
4.4 多绕组变压器参数的测量方法 | 第61-66页 |
4.4.1 对于传统的变压器参数主要的测量方法 | 第61-62页 |
4.4.2 基于S参数的多绕组变压器参数测试方法 | 第62-63页 |
4.4.3 基于S参数的多绕组变压器参数测试结果 | 第63-66页 |
第五章 四路输出串联谐振变换器设计与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76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电源设计指标 | 第66页 |
5.3 半桥串联谐振变换器电路拓扑 | 第66-67页 |
5.4 变换器控制电路及主要元器件选型 | 第67-70页 |
5.4.1 半桥驱动芯片的选择及完整驱动电路 | 第67-68页 |
5.4.2 开关管MOSFET及整流桥等芯片的选择 | 第68-70页 |
5.5 多路输出变换器交叉调整率实验结果 | 第70-73页 |
5.5.1 不加磁栅及补偿电容时的试验结果 | 第71-72页 |
5.5.2 加磁栅及补偿电容后的试验结果 | 第72-73页 |
5.6 实验总结 | 第73-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