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型水库富营养化预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以青岛产芝水库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0 前言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 第15页 |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5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水库富营养化评价 | 第15-17页 |
·水库富营养化预测 | 第17-19页 |
·水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 第19-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25-29页 |
·自然地理 | 第25-27页 |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气象 | 第25页 |
·水文 | 第25-27页 |
·地形与地貌 | 第27页 |
·环境背景 | 第27-29页 |
·地表水开发利用现状 | 第27-28页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28页 |
·潜在污染源分析 | 第28-29页 |
3 水污染现状与评价 | 第29-43页 |
·水库及支流污染现状 | 第29-39页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29-30页 |
·水库水质变化特征 | 第30-37页 |
·入库河流水质特征 | 第37-39页 |
·富营养化评价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4 底泥氮磷释放规律研究 | 第43-56页 |
·水库底泥污染特征 | 第43-48页 |
·样品采集 | 第43-44页 |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底泥污染特征 | 第44-48页 |
·底泥氮磷释放规律的研究 | 第48-55页 |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释放通量 | 第50-52页 |
·释放规律 | 第52-53页 |
·平衡释放通量 | 第53页 |
·释放量估算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5 水库富营养化预测 | 第56-84页 |
·模型原理 | 第56-57页 |
·水流模型 | 第56页 |
·水质模型 | 第56-5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7-62页 |
·初始和边界条件 | 第57-58页 |
·网格剖分 | 第58页 |
·参数确定 | 第58-59页 |
·模型验证 | 第59-62页 |
·不同特征水文年水质预测 | 第62-82页 |
·丰水年 | 第63-69页 |
·平水年 | 第69-75页 |
·枯水年 | 第75-82页 |
·富营养化预测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6 入库河流污染垂直流处理技术研究 | 第84-102页 |
·试验材料 | 第84-86页 |
·试验方法 | 第86-87页 |
·启动试验 | 第87-90页 |
·各因素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90-98页 |
·生物填料 | 第90-93页 |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93-96页 |
·水力负荷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96-98页 |
·优化条件下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98-101页 |
·TN | 第99页 |
·TP | 第99页 |
·COD_(Mn) | 第99-100页 |
·Chla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7 底泥中氮磷释放的控制技术研究 | 第102-121页 |
·聚硅硫酸铝铁抑制磷释放的技术研究 | 第102-107页 |
·实验材料 | 第102页 |
·实验方法 | 第102-104页 |
·各因素对PSAFS 抑制磷释放效果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优化条件下PSAFS 的应用 | 第106-107页 |
·生态调度治理底泥氮磷污染的技术研究 | 第107-120页 |
·材料与装置 | 第107-108页 |
·试验方法 | 第108页 |
·温度对氮磷释放的影响 | 第108-112页 |
·调水周期对氮磷释放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调水比例对氮磷释放的影响 | 第115-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8 总结 | 第121-124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2页 |
·建议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
个人简历 | 第132-13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