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驴友”的旅游感知风险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3-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我国新兴的自助游群体——“驴友”第13页
        1.1.2 喜忧参半的发展形势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3.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相关概念、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第18-31页
    2.1 相关概念第18-19页
        2.1.1 驴友第18-19页
        2.1.2 风险第19页
    2.2 “驴友”的研究进展第19-24页
        2.2.1 国外对“驴友”的相关研究进展第19-21页
        2.2.2 国内对“驴友”的研究现状第21-23页
        2.2.3 评述第23-24页
    2.3 旅游感知风险的研究综述第24-27页
        2.3.1 国外旅游感知风险的研究第24-25页
        2.3.2 国内旅游感知风险的研究第25-26页
        2.3.3 评述第26-27页
    2.4 基本理论第27-31页
        2.4.1 旅游动机理论第27-28页
        2.4.2 感知风险理论第28-31页
3 我国“驴友”自助游发展现状分析第31-39页
    3.1 “驴友”的发展起源第31页
    3.2 驴友自助游相关组织现状分析第31-32页
    3.3 自助游信息渠道收集现状分析第32-34页
        3.3.1 互联网的普及增加了旅游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渠道第32-33页
        3.3.2 自助旅游手册及旅游指南内容的不断丰富第33页
        3.3.3 户外俱乐部、驴友之家的新兴第33-34页
    3.4 目前我国“驴友”自助游存在的问题第34-39页
        3.4.1 “驴友”感知风险意识薄弱第34-36页
        3.4.2 我国户外旅游法律保障制度的缺失第36-37页
        3.4.3 紧急救援系统尚未建立第37-38页
        3.4.4 户外专业人才的缺乏第38-39页
4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驴友旅游感知风险分析第39-60页
    4.1 实证研究设计第39-40页
        4.1.1 问卷设计第39-40页
        4.1.2 问卷调查实施第40页
        4.1.3 感知风险双因素模型第40页
    4.2 驴友问卷调查样本的统计特征第40-46页
    4.3 问卷调查样本的因子分析第46-53页
    4.4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风险维度分析第53-58页
        4.4.1 驴友感知风险总体分析第53-54页
        4.4.2 驴友感知风险的单因素分析第54-55页
        4.4.3 个人统计特征影响下的驴友感知风险分析第55-57页
        4.4.4 基于驴友旅游行为特征的感知风险分析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5 驴友感知风险因子的重要性分析第60-69页
    5.1 矩阵分析第60-65页
    5.2 结果分析第65-68页
        5.2.1 总体结果分析第65-66页
        5.2.2 指标排序结果及分析第66-68页
    5.3 本章小结第68-69页
6 提高驴友旅游风险意识的对策及建议第69-76页
    6.1 建立完备的救援体系第69-71页
        6.1.1 建立联动的救援系统第69-70页
        6.1.2 设定专门的救援基金组织第70页
        6.1.3 建立生命地图网站第70-71页
        6.1.4 为救援组织提供政策支持第71页
    6.2 健全与驴友旅游相关的户外法律第71-72页
        6.2.1 明确责任制第71-72页
        6.2.2 严格准入机制,加强监管力度第72页
    6.3 建立安全预警体系第72-73页
        6.3.1 建立旅游资源风险评定体系第72-73页
        6.3.2 做好灾害预警工作第73页
        6.3.3 设立危险预警标志第73页
    6.4 培养专业的领队人才第73页
    6.5 做好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第73-76页
        6.5.1 驴友的教育宣传第74页
        6.5.2 驴友组织经营者的教育宣传第74-7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7.1 研究主要结论第76-77页
    7.2 特色与创新之处第77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附录1第82-90页
附录2第90-93页
致谢第93-9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鼓浪屿景区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
下一篇:南宁市环境保护局审批流程文件翻译项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