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3-14页 |
1.3.2 论文内容框架 | 第14-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及综合交通枢纽的历史 | 第16-22页 |
2.1 综合交通枢纽空间概念的界定及特点 | 第16-19页 |
2.1.1 综合交通枢纽与交通枢纽的关系 | 第16-17页 |
2.1.2 空间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3 综合交通枢纽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 综合交通枢纽的出现与发展 | 第19-21页 |
2.2.1 综合交通枢纽的出现 | 第19-20页 |
2.2.2 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法雷尔事务所及其设计理念 | 第22-34页 |
3.1 法雷尔事务所简介 | 第22-24页 |
3.1.1 伦敦事务所和香港事务所之间的联系 | 第22-24页 |
3.2 法雷尔事务所的"连续"理念 | 第24-28页 |
3.2.1 时间的连续性 | 第25-26页 |
3.2.2 区域的连续性 | 第26-27页 |
3.2.3 专业的连续性 | 第27-28页 |
3.3 法雷尔综合交通枢纽类项目 | 第28-33页 |
3.3.1 法雷尔事务所的著名综合交通枢纽案例简介 | 第28-30页 |
3.3.2 连续理念下的北京南站和广州南站 | 第30-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综合交通枢纽空间与功能的关系 | 第34-54页 |
4.1 综合交通枢纽的主要功能空间 | 第34-37页 |
4.1.1 综合交通枢纽的主要构成要素 | 第34-36页 |
4.1.2 站房的主要功能空间 | 第36-37页 |
4.2 以不同功能划分的竖向空间设计 | 第37-41页 |
4.2.1 北京南站的竖向空间分析 | 第37-39页 |
4.2.2 广州南站的竖向空间分析 | 第39-41页 |
4.3 以流线为主要内容的平面布局 | 第41-52页 |
4.3.1 北京南站的流线分析 | 第42-48页 |
4.3.2 广州南站的流线分析 | 第48-52页 |
4.4 留有余地的空间高度设计 | 第52-53页 |
4.4.1 影响空间高度的主要因素 | 第52页 |
4.4.2 为服务功能和紧急情况预留空间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综合交通枢纽空间与结构的关系 | 第54-59页 |
5.1 大跨度结构的真实性 | 第54-56页 |
5.1.1 北京南站和广州南站富有形式美的支撑结构 | 第55-56页 |
5.2 与建筑造型密切相关的屋顶结构 | 第56-58页 |
5.2.1 北京南站的屋顶结构 | 第56-57页 |
5.2.2 广州南站的屋顶结构 | 第57-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综合交通枢纽空间界面材料的应用 | 第59-66页 |
6.1 钢和玻璃的材料艺术性 | 第60-61页 |
6.2 强化空间差异性的建筑材料应用 | 第61-62页 |
6.2.1 北京南站和广州南站富有特色的空间界面材料应用 | 第61-62页 |
6.3 结合装饰功能和结构功能的创新型节能材料 | 第62-65页 |
6.3.1 北京南站带有太阳能电池板的屋顶 | 第62-63页 |
6.3.2 应用在广州南站屋顶的ETFE膜材料 | 第63-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图表目录 | 第70-72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