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银行法论文

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5-2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6-19页
        (一) 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的必要性第16-17页
        (二) 问题的限定第17-19页
    二、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综述第19-22页
        (一) 宏观审慎监管基础理论第19页
        (二) 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研究第19-20页
        (三)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研究第20页
        (四)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第20-21页
        (五) 法律视野研究及述评第21-22页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框架第22-25页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22页
        (二) 研究的方法第22-23页
        (三) 研究内容和框架安排第23-25页
第二章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第25-40页
    一、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提出第25-30页
        (一) 系统性风险第25-26页
        (二) 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和概念第26页
        (三) 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第26-27页
        (四)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第27-30页
    二、宏观审慎监管必要性和可行性理论第30-36页
        (一) 微观审慎监管理论及不足第30-33页
        (二)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的理由第33-36页
    三、宏观审慎监管的本质第36-40页
        (一) 金融监管权介入私权的过程第36-37页
        (二) 企业利益与金融稳定间平衡第37-38页
        (三) 金融行业良性进化生态秩序第38-40页
第三章 域外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比较第40-89页
    一、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经验及对我国启示第40-54页
        (一)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第40-50页
        (二)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评价第50-53页
        (三)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对我国启示第53-54页
    二、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经验及对我国启示第54-66页
        (一)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第55-62页
        (二)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评价第62-64页
        (三)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对我国启示第64-66页
    三、英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经验及对我国启示第66-80页
        (一) 英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第67-77页
        (二) 英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评价第77-78页
        (三) 英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对我国启示第78-80页
    四、域外宏观审慎监管改革比较分析第80-89页
        (一) 域外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要素解构第80-82页
        (二) 域外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安排差异第82-85页
        (三) 域外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改革经验借鉴第85-89页
第四章 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实践与不足第89-118页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监管主体及职责分工第89-94页
        (一) 中国人民银行第90页
        (二)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90-91页
        (三) 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91页
        (四) 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91页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第91-92页
        (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92页
        (七) 国家外汇管理局第92-94页
    二、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分布第94-96页
        (一) 时间维度: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第95页
        (二) 空间维度:系统重要性银行第95-96页
    三、我国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实践探索第96-110页
        (一)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提出第97-98页
        (二) 巴塞尔协议在中国的实施第98-106页
        (三) 商业银行逆周期监管规则第106页
        (四)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规则第106-107页
        (五) 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指引第107-108页
        (六) 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指引第108-109页
        (七) 金融监管机构间协调机制第109-110页
    四、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第110-118页
        (一) 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主体不明确第110-111页
        (二) 宏观审慎监管职权与责任不明确第111-112页
        (三) 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第112-114页
        (四) 监管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第114-115页
        (五)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体系尚不完善第115-118页
第五章 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第118-154页
    一、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与原则第118-124页
        (一) 监管目标第118-119页
        (二) 监管原则第119-124页
    二、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主体与职能第124-137页
        (一) 世界范围主要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类型第125-126页
        (二) 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主体选定考虑因素第126-127页
        (三) 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选定第127-133页
        (四) 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治理结构第133-134页
        (五) 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职能第134-137页
    三、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权力第137-144页
        (一) 宏观审慎监管权力的正当性第137-138页
        (二) 宏观审慎监管权力的类型第138-142页
        (三) 宏观审慎监管权力的约束第142-144页
    四、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对象与工具第144-146页
        (一) 宏观审慎监管对象第144-145页
        (二)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第145-146页
    五、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程序第146-150页
        (一)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第146-147页
        (二) 决策形成规则第147页
        (三) 权力行使形式第147-148页
        (四) 规则抉择与相机抉择第148-149页
        (五) 信息公开第149页
        (六) 权力制衡第149-150页
    六、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责第150-154页
        (一) 监管行为问责性第150-152页
        (二) 问责主体第152-153页
        (三) 透明度第153-154页
第六章 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配套制度的完善第154-173页
    一、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第154-160页
        (一) 存款保险条例的内容第154-156页
        (二) 存款保险条例的评价第156-158页
        (三) 存款保险条例的完善第158-160页
    二、金融交易税法律制度的完善第160-169页
        (一) 金融交易税源起和类型第161-163页
        (二) 金融交易税的潜在影响第163-166页
        (三) 金融交易税的构建设想第166-169页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第169-173页
        (一) 我国现有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现状第170-171页
        (二) 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第171-173页
第七章 结论第173-177页
    一、论文基本观点第173-175页
    二、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75-176页
    三、论文研究不足和展望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93页
致谢第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直觉模糊信息的多属性决策理论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政府干预、金字塔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基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资产注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