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英文摘要 | 第3-4页 |
绪论 | 第11-2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2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第26-29页 |
第一章 中加关系的合作维度 | 第29-73页 |
第一节 演进历史的回顾(1994 年之前) | 第29-42页 |
一、关系的起步(1949 年以前) | 第29-32页 |
二、关系正常化(1949-1970 年) | 第32-36页 |
三、稳步的发展(1971-1988 年) | 第36-40页 |
四、中断与恢复(1989-1993 年)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全面合作的时期(1994-2015 年) | 第42-72页 |
一、政治关系连续升级 | 第42-51页 |
二、经济合作进程加速 | 第51-65页 |
三、教育文化关系拓展 | 第65-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二章 全面合作的动能 | 第73-119页 |
第一节 体系层面:国际格局的转型 | 第73-78页 |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 第73-74页 |
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迁 | 第74-76页 |
三、体系转型对中加关系的影响 | 第76-78页 |
第二节 国家层面:经济利益的偏好 | 第78-101页 |
一、加拿大的经济利益偏好 | 第78-96页 |
二、中国的经济利益诉求 | 第96-101页 |
第三节 社会层面:跨国关系的深化 | 第101-118页 |
一、人员往来的推动 | 第101-105页 |
二、华侨华人的参与 | 第105-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三章 中加关系的摩擦维度 | 第119-148页 |
第一节 政治安全领域的摩擦 | 第119-134页 |
一、人权争论 | 第119-128页 |
二、信息安全摩擦 | 第128-134页 |
第二节 经济领域的矛盾 | 第134-142页 |
一、贸易摩擦 | 第134-139页 |
二、能源合作矛盾 | 第139-142页 |
第三节 文化教育领域的矛盾 | 第142-147页 |
一、孔子学院在加拿大的发展 | 第142-144页 |
二、加拿大对孔子学院的态度 | 第144-145页 |
三、多伦多孔子学院关闭事件 | 第145-147页 |
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四章 摩擦的动能 | 第148-192页 |
第一节 国家结构的非对称性 | 第148-177页 |
一、地缘结构 | 第148-152页 |
二、经济结构 | 第152-166页 |
三、政治结构 | 第166-177页 |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差异性 | 第177-191页 |
一、加拿大在中国的形象 | 第177-178页 |
二、加拿大社会的对华认知 | 第178-189页 |
三、社会认知对中加关系的影响 | 第189-191页 |
小结 | 第191-192页 |
第五章 未来关系走势及路径选择 | 第192-216页 |
第一节 促进与阻碍中加关系的新因素 | 第192-204页 |
一、有利因素 | 第192-198页 |
二、不利因素 | 第198-204页 |
第二节 中加关系的未来走势 | 第204-208页 |
一、政治关系 | 第204-205页 |
二、经济合作 | 第205-207页 |
三、文化交流 | 第207-208页 |
第三节 对中国巩固与深化中加关系的对策建议 | 第208-215页 |
一、深化利益链接,发挥优势互补 | 第208-210页 |
二、正确理解矛盾领域,强化机制建设 | 第210-213页 |
三、扩大信任半径,积累社会资本 | 第213-215页 |
小结 | 第215-216页 |
结语 | 第216-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44页 |
附表 | 第244-261页 |
在校发表论文清单 | 第261-262页 |
致谢 | 第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