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可控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引言第8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8-10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第8-9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第9页
        1.2.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9-10页
    1.3 MoS_2和WS_2负极材料的结构特性第10-11页
    1.4 MoS_2(WS_2)的合成方法第11-14页
        1.4.1 机械剥离法第11页
        1.4.2 热分解法第11-12页
        1.4.3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12-13页
        1.4.4 水热法第13页
        1.4.5 溶胶-凝胶法第13-14页
        1.4.6 离子插层剥离技术第14页
    1.5 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第14-17页
        1.5.1 MoS_2(WS_2)负极材料第14-15页
        1.5.2 MoS_2/C复合负极材料第15-16页
        1.5.3 MoS_2/Graphene复合负极材料第16页
        1.5.4 MoS_2(WS_2)其他复合负极材料第16-17页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与研究方法第18-22页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第18-19页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19页
    2.3 电极材料的表征第19页
        2.3.1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第19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仪(EDS)第19页
    2.4 扣式电池的组装第19-21页
        2.4.1 电极片的制备第19-20页
        2.4.2 电池的组装第20-21页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1-22页
        2.5.1 交流阻抗测试(EIS)第21页
        2.5.2 循环伏安曲线测试(CV)第21页
        2.5.3 充放电性能测试第21-22页
第三章 pH值对水热合成MoS_2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影响研究第22-32页
    3.1 引言第22页
    3.2 实验部分第22-23页
        3.2.1 不同pH值条件下MoS_2的制备第22-23页
        3.2.2 MoS_2作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组装第2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3-31页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3-25页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25页
        3.3.3 EDS能谱分析第25-26页
        3.3.4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26-31页
    3.4 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CTAB辅助水热技术合成MoS_2及其性能研究第32-40页
    4.1 引言第32页
    4.2 实验部分第32-33页
        4.2.1 MoS_2的制备第32-33页
        4.2.2 电池的组装与测试第3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3-39页
        4.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3页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33-34页
        4.3.3 EDS能谱分析第34-35页
        4.3.4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5-39页
    4.4 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水热合成Li_3Mo_6S_8嵌锂化合物与性能研究第40-46页
    5.1 引言第40页
    5.2 实验部分第40-41页
        5.2.1 Li3Mo6S8嵌锂化合物的制备第40-41页
        5.2.2 电池的组装与测试第4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1-45页
        5.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1页
        5.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第41-42页
        5.3.3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42-45页
    5.4 小结第45-46页
第六章 水热合成WS_2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6-51页
    6.1 引言第46页
    6.2 实验部分第46-47页
        6.2.1 层状WS_2纳米材料的制备第46-47页
        6.2.2 电池的制备与测试第4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47-50页
        6.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7-48页
        6.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48页
        6.3.3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48-50页
    6.4 小结第50-51页
结论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附录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催化—发光双功能钨酸铋基一维纳米结构的构筑与特性
下一篇:降钙素原荧光免疫层析方法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