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力砂带磨抛材料去除理论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3-18页 |
1.3.1 材料去除模型研究 | 第14-15页 |
1.3.2 气动系统建模研究 | 第15-17页 |
1.3.3 气动恒力磨抛控制研究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砂带磨抛材料去除理论研究及仿真 | 第20-36页 |
2.1 材料去除模型建立 | 第20-26页 |
2.1.1 Preston经验方程 | 第20-21页 |
2.1.2 赫兹接触理论的分析 | 第21-24页 |
2.1.3 磨抛区域去除廓形及深度建模 | 第24-26页 |
2.2 砂带磨抛过程中Preston系数确定 | 第26-30页 |
2.2.1 Preston系数分析 | 第26-27页 |
2.2.2 Preston系数确定实验方案设计 | 第27-30页 |
2.3 材料去除模型仿真与分析 | 第30-35页 |
2.3.1 材料去除廓形模型仿真与分析 | 第31-33页 |
2.3.2 最大材料去除深度模型仿真与分析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恒力砂带磨抛控制系统建模 | 第36-52页 |
3.1 恒力砂带磨抛系统工作原理 | 第36-37页 |
3.2 恒力砂带磨抛系统数学模型 | 第37-43页 |
3.2.1 气缸容腔流量连续方程 | 第37-39页 |
3.2.2 气缸活塞受力平衡方程 | 第39-40页 |
3.2.3 电气比例阀流量方程 | 第40-41页 |
3.2.4 电气比例阀数学模型 | 第41页 |
3.2.5 阀控气缸的传递函数 | 第41-42页 |
3.2.6 气动恒力磨抛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 第42-43页 |
3.3 恒力砂带磨抛系统离线辨识 | 第43-51页 |
3.3.1 输入测试信号M序列 | 第44-46页 |
3.3.2 系统离线辨识流程 | 第46-50页 |
3.3.3 恒力磨抛系统辨识结果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恒力砂带磨抛工具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第52-72页 |
4.1 恒力磨抛PID控制策略研究 | 第52-58页 |
4.1.1 数字PID控制 | 第53-54页 |
4.1.2 PID初始参数确定 | 第54-56页 |
4.1.3 PID仿真及参数整定 | 第56-58页 |
4.2 恒力磨抛模糊PID控制策略研究 | 第58-65页 |
4.2.1 模糊PID控制器原理 | 第59-60页 |
4.2.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第60-63页 |
4.2.3 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 | 第63-65页 |
4.3 恒力磨抛控制实验及分析 | 第65-71页 |
4.3.1 控制策略效果对比实验及分析 | 第65-67页 |
4.3.2 模糊PID磨抛力准确性验证 | 第67-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控制软件开发与材料去除实验研究 | 第72-90页 |
5.1 气动磨抛控制软件开发 | 第72-81页 |
5.1.1 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整体设计 | 第72-74页 |
5.1.2 信号采集模块 | 第74-75页 |
5.1.3 控制算法模块 | 第75-76页 |
5.1.4 数据存盘、图像回放及报表生成模块 | 第76-79页 |
5.1.5 辅助模块 | 第79-80页 |
5.1.6 程序封装 | 第80-81页 |
5.2 恒力磨抛效果实验 | 第81-83页 |
5.3 材料去除模型实验验证与分析 | 第83-87页 |
5.3.1 材料去模型实验方案设计 | 第83-84页 |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4-87页 |
5.4 工件表面粗糙度实验与分析 | 第87-88页 |
5.4.1 粗糙度实验方案设计 | 第87页 |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