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瑕疵出资股权概述 | 第16-24页 |
1.1 瑕疵出资股权的界定 | 第16页 |
1.2 瑕疵股权的分类 | 第16-18页 |
1.2.1 完全不履行出资和不适当履行出资 | 第17-18页 |
1.2.2 货币和非货币的出资瑕疵 | 第18页 |
1.2.3 一般出资瑕疵和严重出资瑕疵 | 第18页 |
1.3 瑕疵股东资格的确认 | 第18-20页 |
1.3.1 股东资格的认定 | 第19页 |
1.3.2 瑕疵股东的确认 | 第19-20页 |
1.4 瑕疵股权的可转让性 | 第20-24页 |
第二章 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分析 | 第24-32页 |
2.1 我国理论界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认定的不同观点 | 第24-27页 |
2.1.1 绝对无效说 | 第24页 |
2.1.2 绝对有效说 | 第24-26页 |
2.1.3 区别说 | 第26页 |
2.1.4 可撤销说 | 第26-27页 |
2.2 国内外关于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相关规定 | 第27-29页 |
2.2.1 国外关于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法律规定 | 第27-28页 |
2.2.2 我国关于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立法司法现状 | 第28-29页 |
2.3 我国关于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问题宜采可撤销说 | 第29-32页 |
第三章 转让瑕疵股权后承担责任的主体及方式 | 第32-46页 |
3.1 关于转让后责任主体的不同观点 | 第32-33页 |
3.1.1 出让股东完全责任说 | 第32页 |
3.1.2 受让股东完全责任说 | 第32-33页 |
3.1.3 出让股东与受让股东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说 | 第33页 |
3.1.4 根据受让人意思表示的不同区别对待说 | 第33页 |
3.2 国内外瑕疵股权转让后责任承担主体的相关规定 | 第33-36页 |
3.2.1 我国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33-35页 |
3.2.2 国外关于瑕疵股权转让后责任承担主体的立法 | 第35-36页 |
3.3 我国关于瑕疵股权转让后责任承担主体问题宜采区别对待说 | 第36-37页 |
3.3.1 其他观点的不周延性 | 第36-37页 |
3.3.2 区别对待说的合理性 | 第37页 |
3.4 瑕疵股权转让责任的承担方式 | 第37-46页 |
3.4.1 对公司的责任承担方式 | 第38-40页 |
3.4.2 对守约股东的责任承担方式 | 第40-42页 |
3.4.3 对公司债权人的责任承担方式 | 第42-46页 |
第四章 受让股东的权利救济及风险防范 | 第46-54页 |
4.1 恶意受让人权利救济方式 | 第46-48页 |
4.1.1 向出让人主张追偿权 | 第46-47页 |
4.1.2 向发起人股东主张连带赔偿责任 | 第47页 |
4.1.3 向未尽法定义务的董事、高管主张赔偿责任 | 第47-48页 |
4.1.4 主张先诉抗辩权 | 第48页 |
4.2 善意受让人的权利救济方式 | 第48-50页 |
4.2.1 主张缔约过失责任 | 第48-49页 |
4.2.2 主张违约责任 | 第49-50页 |
4.2.3 主张追偿权 | 第50页 |
4.2.4 主张瑕疵担保责任 | 第50页 |
4.3 瑕疵股权转让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50-54页 |
4.3.1 受让人的防范措施 | 第51页 |
4.3.2 公司的防范措施 | 第51-52页 |
4.3.3 工商行政部门的防范措施 | 第52页 |
4.3.4 立法部门的防范措施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