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水体底泥 | 第15-20页 |
1.1.1 水体底泥生态特征 | 第15-16页 |
1.1.2 水体底泥污染现状 | 第16-19页 |
1.1.3 水体底泥污染的生态影响 | 第19-20页 |
1.2 水体底泥微生物群落 | 第20-22页 |
1.2.1 水体底泥微生物生态作用 | 第20-21页 |
1.2.2 水体底泥微生物多样性 | 第21页 |
1.2.3 水体底泥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1.3 水生生态系统生物评价指标 | 第22-25页 |
1.3.1 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 第22-23页 |
1.3.2 水生系统健康评价的意义 | 第23-24页 |
1.3.3 国内外常用生物指标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4 微生物指标评价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 第25-27页 |
1.4.1 微生物指标概况 | 第25-26页 |
1.4.2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 第26-27页 |
1.5 微生物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6 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6.2 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2.1 水体底泥采集与样品处理 | 第31页 |
2.2 底泥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 底泥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4 高通量测序 | 第33-35页 |
2.4.1 基因组DNA的抽提 | 第33-34页 |
2.4.2 PCR扩增 | 第34页 |
2.4.3 荧光定量 | 第34页 |
2.4.4 Miseq文库构建 | 第34页 |
2.4.5 Miseq测序 | 第34-35页 |
2.5 功能基因的荧光实时定量PCR扩增 | 第35-40页 |
2.5.1 质粒的提取 | 第35-36页 |
2.5.2 标准曲线绘制 | 第36-37页 |
2.5.3 功能基因丰度测定 | 第37-40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芬兰矿区湖泊底泥中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影响 | 第41-55页 |
3.1 研究区域湖泊水体概况 | 第41-45页 |
3.2 矿区湖泊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研究 | 第45-47页 |
3.3 河流底泥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分布特征研究 | 第47-51页 |
3.3.1 Cu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分布特征研究 | 第47-48页 |
3.3.2 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分布特征研究 | 第48-51页 |
3.4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1-53页 |
3.4.1 微生物群落之间相关性 | 第51-52页 |
3.4.2 微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海宁市不同类型区域河流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55-70页 |
4.1 研究区域河流水体的概况 | 第55-58页 |
4.2 不同类型河流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 | 第58-61页 |
4.3 河流底泥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分布特征 | 第61-63页 |
4.3.1 C循环相关基因丰度 | 第61页 |
4.3.2 N循环相关基因丰度 | 第61-63页 |
4.3.3 S循环相关基因丰度 | 第63页 |
4.4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63-67页 |
4.5 结果讨论 | 第67-68页 |
4.5.1 人类活动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7-68页 |
4.5.2 水体水质微生物指标及其应用 | 第68页 |
4.6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建立微生物生物完整性指标评价河流水体生态健康状况——以宁波境内河流为例 | 第70-87页 |
5.1 研究区域河流水体的概况 | 第71-73页 |
5.2 河流水体微生物群落特征 | 第73-79页 |
5.2.1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73-74页 |
5.2.2 功能微生物丰度分析 | 第74-79页 |
5.3 河流水体健康微生物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9-84页 |
5.3.1 微生物指标的初选 | 第79-82页 |
5.3.2 微生物指标的筛选 | 第82-83页 |
5.3.3 微生物生物完整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3-84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4-87页 |
5.4.1 M-IBI评价结果 | 第84-85页 |
5.4.2 讨论与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