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 第13-24页 |
| ·广藿香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广藿香种质资源与鉴定 | 第13页 |
| ·广藿香栽培和育种 | 第13-14页 |
| ·广藿香青枯病的防治 | 第14-15页 |
| ·青枯菌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青枯菌的命名和分类 | 第15-16页 |
| ·青枯菌的基因组学 | 第16-17页 |
| ·青枯菌的致病机理 | 第17-18页 |
| ·青枯菌的流行与传播 | 第18-19页 |
| ·青枯菌分离鉴定与诊断技术 | 第19-20页 |
| ·植物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 ·田间鉴定 | 第21页 |
| ·室内鉴定 | 第21-22页 |
|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测定的接种方法 | 第22-24页 |
| 2 广藿香青枯病菌的分离及生化型测定 | 第24-3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4-27页 |
| ·材料 | 第24-26页 |
| ·方法 | 第26-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 ·青枯病症状 | 第27页 |
| ·广藿香种植地根际土壤pH值分析 | 第27-29页 |
| ·青枯菌的分离培养 | 第29页 |
| ·青枯菌的显微特征 | 第29页 |
| ·不同青枯菌菌株生化型测定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3 广藿香青枯病菌致病性的测定 | 第32-4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5页 |
| ·材料 | 第32-34页 |
| ·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 ·青枯菌不同接种方法的比较 | 第35-36页 |
| ·不同青枯菌菌株致病性差异 | 第36-38页 |
| ·不同青枯菌菌株制备的粗毒素致病性差异 | 第38-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4 广藿香青枯病菌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41-5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5页 |
| ·材料 | 第41-42页 |
| ·方法 | 第42-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 ·不同提取方法对细菌DNA纯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供试菌株16S rDNA片段PCR检测 | 第46-50页 |
| ·供试菌株16S rDNA分析 | 第50-52页 |
| ·讨论 | 第52-54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 图版 | 第63-67页 |
| 图版Ⅰ 广藿香青枯病症状 | 第63页 |
| 图版Ⅱ TTC培养基上的供试菌株与番茄青枯菌 | 第63-65页 |
| 图版Ⅲ 广藿香青枯菌菌体形态 | 第65-66页 |
| 图版Ⅳ 广藿香青枯菌菌株致病性 | 第66-67页 |
| 附录 | 第67-73页 |
| 附录Ⅰ HX4、HX7及GIM1.7菌株序列比对结果 | 第67-71页 |
| 附录Ⅱ 英文缩略词表 | 第71-72页 |
| 附录Ⅲ 已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