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论文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1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一带一路”战略为中资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14-18页 |
2.1“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中资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 | 第14-15页 |
2.1.1“一带一路”战略 | 第14页 |
2.1.2 中资银行的服务特点 | 第14页 |
2.1.3“一带一路”战略给中资银行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 第14-15页 |
2.2 中资银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 | 第15-18页 |
2.2.1 中资银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势 | 第15-16页 |
2.2.2 中资银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劣势 | 第16-17页 |
2.2.3 中资银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 | 第17页 |
2.2.4 中资银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威胁 | 第17页 |
2.2.5 客观评价中资银行 | 第17-18页 |
第3章 现阶段中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 第18-26页 |
3.1 中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3.2 中资银行常见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概述 | 第21-23页 |
3.3 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呈现新特点 | 第23-24页 |
3.3.1 产品风险的变化 | 第23页 |
3.3.2 市场对融资效率的要求 | 第23页 |
3.3.3 市场对融资成本的要求 | 第23-24页 |
3.3.4 融资对象的转变 | 第24页 |
3.4 现阶段中资银行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制约因素 | 第24-26页 |
3.4.1 管理模式的制约 | 第24页 |
3.4.2 银行经营和服务能力有限 | 第24-25页 |
3.4.3 配套金融平台尚不完善 | 第25页 |
3.4.4 国际金融人才供给不足 | 第25-26页 |
第4章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项下中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的路径分析 | 第26-40页 |
4.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创新 | 第26-32页 |
4.1.1 特定合同保险融资 | 第26-27页 |
4.1.2 背对背信用证融资 | 第27-29页 |
4.1.3 本外币错币内保外贷 | 第29-31页 |
4.1.4 跨境人民币出口代付 | 第31-32页 |
4.2 国际贸易融资的结构创新 | 第32-36页 |
4.2.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与衍生金融产品搭配的组合结构创新 | 第32-34页 |
4.2.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与存款类产品搭配的组合结构创新 | 第34-35页 |
4.2.3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与担保承诺类产品搭配的组合结构创新 | 第35-36页 |
4.3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创新 | 第36-38页 |
4.3.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管理制度创新 | 第36-37页 |
4.3.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前期调查方式的创新 | 第37-38页 |
4.3.3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贷后监测管理的创新 | 第38页 |
4.4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布局创新 | 第38-40页 |
4.4.1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设跨境分支机构 | 第38-39页 |
4.4.2 与第三方机构战略合作 | 第39-40页 |
第5章 国际贸易融资实务操作中银行面临的现实风险 | 第40-44页 |
5.1 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地缘政治风险 | 第40-41页 |
5.2 关注代理行资信风险 | 第41-42页 |
5.3 关注商品进口业务中的市场风险 | 第42页 |
5.4 关注客户虚假融资风险 | 第42-44页 |
第6章 新形势下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相关对策建议 | 第44-46页 |
6.1 完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动态风险管理机制 | 第44页 |
6.2 构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专用信用评估体系 | 第44页 |
6.3 构建国际性区域金融合作和金融监管支撑机制 | 第44-45页 |
6.4 培养专业风险控制人才队伍 | 第45页 |
6.5 推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 | 第45-46页 |
第7章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