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微波合成新型光催化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3页
    1.1 微波及其性质第10页
    1.2 微波技术第10-12页
        1.2.1 微波加热原理第10-11页
        1.2.2 微波合成反应技术第11-12页
    1.3 微波技术应用于合成无机纳米材料第12-19页
        1.3.1 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现状第13-17页
        1.3.2 微波合成无机纳米材料体系第17-19页
    1.4 微波合成无机纳米材料的应用第19-21页
        1.4.1 无机纳米材料的特质第19页
        1.4.2 无机纳米材料的应用第19-21页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第21-2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3-27页
    2.1 原料与试剂第23页
    2.2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23-24页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3-24页
        2.2.2 物理吸附仪第24页
        2.2.3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um)第24页
        2.2.4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第24页
        2.2.5 透射电镜(TEM)第24页
        2.2.6 荧光光谱(PL)第24页
    2.3 光催化剂的制备第24-26页
        2.3.1 微波离子热合成高能面暴露多孔二氧化钛介晶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氧化NOx 中的应用第24-25页
        2.3.2 微波辅助合成铜纳米线/ ZIF-8 复合材料第25页
        2.3.3 微波辅助合成碳纳米管/ZIF-8 复合材料第25-26页
    2.4 功能纳米材料的性能测试第26-27页
        2.4.1 紫外光下氧化NO光催化活性的测试第26页
        2.4.2 氨硼烷水解产氢活性测试第26页
        2.4.3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活性测试第26-27页
第三章 微波离子热合成高能面暴露多孔二氧化钛介晶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氧化NOx中的应用第27-38页
    3.1 引言第27-28页
    3.2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第28-32页
        3.2.1 X射线衍射图分析第28页
        3.2.2 FESEM分析第28-29页
        3.2.3 TEM分析第29-30页
        3.2.4 生长过程第30-31页
        3.2.5 微波反应时间对形貌的影响第31-32页
    3.3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32-34页
        3.3.1 二氧化钛介晶与相同晶面暴露的氧化钛单晶降解NOx的活性测试第32-33页
        3.3.2 不同颗粒尺寸二氧化钛介晶降解NOx的活性测试第33-34页
    3.4 材料光催化性能研究第34-37页
        3.4.1 液体荧光检测反应活性物种第34-35页
        3.4.2 固体紫外漫反射分析第35页
        3.4.3 电化学测试分析第35-36页
        3.4.4 多孔的高能面暴露二氧化钛介晶的光催化性能稳定性研究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微波辅助合成铜纳米线/ZIF8复合材料应用于氨硼烷制氢第38-50页
    4.1 引言第38-39页
    4.2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第39-42页
        4.2.1 X射线衍射图分析第39-40页
        4.2.2 场发射电镜图谱和透射电镜分析第40-42页
    4.3 生长机理的研究第42-44页
    4.4 材料物理性质研究第44-45页
    4.5 氨硼烷产氢活性测试第45-47页
        4.5.1 氨硼烷产氢活化能测试第46-47页
        4.5.2 氨硼烷产氢稳定性测试第47页
    4.6 合成方法的普适性第47-48页
    4.7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微波辅助合成碳纳米管/ZIF-8 复合材料应用于光还原CO_2第50-57页
    5.1 引言第50-51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51-53页
        5.2.1 样品合成示意图第51页
        5.2.2 XRD表征第51页
        5.2.3 样品形貌表征第51-52页
        5.2.4 BET表征第52-53页
    5.3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53-54页
    5.4 活性机理研究第54-55页
    5.5 合成方法普适性研究第55页
    5.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致谢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个人简历第64-65页
附件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立体重构的工程制图作业智能批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耐碱玻璃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