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链的项目进度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关键链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2.1 关键链的识别 | 第12-13页 |
| 1.2.2 缓冲区的设置 | 第13-15页 |
| 1.2.3 缓冲管理机制 | 第15页 |
| 1.2.4 研究现状评论 | 第15-16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6-17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基于关键链的项目进度管理 | 第18-30页 |
| 2.1 传统项目进度管理理论 | 第18-22页 |
| 2.1.1 甘特图 | 第18-19页 |
| 2.1.2 关键路径法 | 第19-20页 |
| 2.1.3 计划评审技术 | 第20-22页 |
| 2.2 关键链技术的基本理论 | 第22-28页 |
| 2.2.1 关键链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 2.2.2 关键链技术的应用步骤 | 第26-27页 |
| 2.2.3 关键链技术与传统进度管理的对比 | 第27-28页 |
| 2.2.4 关键链技术的不足 | 第28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3 关键链的识别 | 第30-44页 |
| 3.1 工序持续时间的估计 | 第30-32页 |
| 3.1.1 一致指数 | 第30-31页 |
| 3.1.2 工序持续时间的估计 | 第31-32页 |
| 3.2 关键线路的确定 | 第32-34页 |
| 3.3 基于灰熵法资源冲突的平衡 | 第34-43页 |
| 3.3.1 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简介 | 第34-38页 |
| 3.3.2 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选取原则 | 第38-39页 |
| 3.3.3 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39-41页 |
| 3.3.4 资源冲突的平衡 | 第41-4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4 缓冲区的设置与监控 | 第44-58页 |
| 4.1 缓冲区位置的确定 | 第44-45页 |
| 4.2 传统的缓冲区尺寸计算方法 | 第45-47页 |
| 4.3 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缓冲区设置方法 | 第47-51页 |
| 4.3.1 初始缓冲的设置 | 第47-49页 |
| 4.3.2 汇入缓冲的设置 | 第49-50页 |
| 4.3.3 项目缓冲的设置 | 第50-51页 |
| 4.4 缓冲管理机制的建立 | 第51-55页 |
| 4.4.1 传统缓冲区的监控方法 | 第51-53页 |
| 4.4.2 改进的缓冲区管理机制 | 第53-5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 5 案例分析 | 第58-78页 |
| 5.1 项目的基本情况 | 第58页 |
| 5.2 关键链的识别 | 第58-70页 |
| 5.2.1 工序持续时间的估计 | 第58-60页 |
| 5.2.2 确定关键线路 | 第60-63页 |
| 5.2.3 资源冲突的平衡 | 第63-70页 |
| 5.2.4 识别关键链 | 第70页 |
| 5.3 缓冲区的设置 | 第70-73页 |
| 5.3.1 汇入缓冲的设置 | 第70-72页 |
| 5.3.2 项目缓冲的设置 | 第72-73页 |
| 5.4 缓冲管理机制 | 第73-75页 |
| 5.5 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