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4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41页 |
1.3.1 国外政务微信研究现状 | 第26-32页 |
1.3.2 国内政务微信研究现状 | 第32-39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39-41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41-4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44-4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45-63页 |
2.1 政务微信 | 第45-48页 |
2.1.1 政务微信的概念与类型 | 第45-46页 |
2.1.2 政务微信的特征 | 第46-47页 |
2.1.3 政务微信的功能和定位 | 第47-48页 |
2.2 信息生态相关理论 | 第48-53页 |
2.2.1 信息生态系统 | 第48-50页 |
2.2.2 信息生态因子 | 第50页 |
2.2.3 信息生态链 | 第50-52页 |
2.2.4 信息生态位 | 第52-53页 |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53-56页 |
2.3.1 新公共服务的内涵 | 第53页 |
2.3.2 新公共服务的内容 | 第53-55页 |
2.3.3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内涵与范围 | 第55-56页 |
2.4 电子政务理论 | 第56-59页 |
2.4.1 电子政务的内涵与特征 | 第56-57页 |
2.4.2 电子政务的功能与模式 | 第57页 |
2.4.3 电子政务的系统和结构 | 第57-58页 |
2.4.4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 第58-59页 |
2.5 信息服务理论 | 第59-62页 |
2.5.1 信息服务的内涵与基本原理 | 第59页 |
2.5.2 信息服务的原则、内容与方式 | 第59-60页 |
2.5.3 信息服务的类型与模式 | 第60-61页 |
2.5.4 信息服务质量及其评价 | 第61-6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3章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信息生态系统构建 | 第63-99页 |
3.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过程 | 第63-67页 |
3.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动力与过程 | 第67-73页 |
3.2.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内涵 | 第67-68页 |
3.2.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动力 | 第68-70页 |
3.2.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内容与过程 | 第70-73页 |
3.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模型 | 第73-88页 |
3.3.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 第73-74页 |
3.3.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信息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 第74-83页 |
3.3.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 第83-86页 |
3.3.4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信息生态系统的功能 | 第86-88页 |
3.4 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 | 第88-97页 |
3.4.1 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 第88-91页 |
3.4.2 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 | 第91-93页 |
3.4.3 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的结构 | 第93-96页 |
3.4.4 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的类型 | 第96-9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4章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分析 | 第99-133页 |
4.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的内涵与概念模型 | 第99-100页 |
4.1.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的内涵 | 第99页 |
4.1.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的概念模型 | 第99-100页 |
4.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动力机制 | 第100-104页 |
4.2.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动力机制的内涵 | 第100-101页 |
4.2.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动力机制分析 | 第101-102页 |
4.2.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第102-104页 |
4.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协同机制 | 第104-108页 |
4.3.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协同机制的内涵 | 第104-105页 |
4.3.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协同机制的目标 | 第105-107页 |
4.3.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协同机制模型构建 | 第107-108页 |
4.4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 | 第108-114页 |
4.4.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的内涵 | 第108-109页 |
4.4.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分析 | 第109-112页 |
4.4.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 第112-114页 |
4.5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评估机制 | 第114-122页 |
4.5.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评估机制的内涵 | 第114-115页 |
4.5.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评估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内容 | 第115-119页 |
4.5.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评估机制系统构成及工作流程 | 第119-122页 |
4.6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反馈机制 | 第122-130页 |
4.6.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反馈机制的内涵 | 第123-124页 |
4.6.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反馈机制分析 | 第124-127页 |
4.6.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反馈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 第127-130页 |
4.7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总体关系图 | 第130-13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5章 基于信息生态因子的政务微信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第133-177页 |
5.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模式的提出 | 第133-134页 |
5.2 基于政务微信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式信息服务模式 | 第134-144页 |
5.2.1 政务微信用户定制式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 第135-136页 |
5.2.2 政务微信用户定制式信息服务的过程与特征 | 第136-141页 |
5.2.3 定制式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技术基础 | 第141-143页 |
5.2.4“广东天气”定制式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第143-144页 |
5.3 基于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站式信息服务模式 | 第144-154页 |
5.3.1 政务微信一站式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 第144-146页 |
5.3.2 政务微信一站式信息服务的内容与特征 | 第146-148页 |
5.3.3 政务微信一站式信息服务模式的基本框架与结构 | 第148-151页 |
5.3.4“广东发布”一站式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第151-154页 |
5.4 基于信息智能技术的智慧型信息服务模式 | 第154-163页 |
5.4.1 政务微信智慧型信息服务的背景与内涵 | 第154-156页 |
5.4.2 政务微信智慧型信息服务的内容与特征 | 第156-158页 |
5.4.3 政务微信智慧型信息服务的模型与结构 | 第158-162页 |
5.4.4“乐行南昌”智慧型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第162-163页 |
5.5 基于信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协同式信息服务模式 | 第163-174页 |
5.5.1 政务微信协同式信息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 第163-165页 |
5.5.2 政务微信协同式信息服务的体系与特征 | 第165-168页 |
5.5.3 政务微信协同式信息服务模式的实现途径 | 第168-172页 |
5.5.4“广州公安”协同式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第172-174页 |
5.6 四种模式对比分析 | 第174-176页 |
5.6.1 相同点分析 | 第174-175页 |
5.6.2 不同点分析 | 第175-17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76-177页 |
第6章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7-205页 |
6.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177-181页 |
6.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第181-191页 |
6.2.1 政务微信信息人因素 | 第181-183页 |
6.2.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与办事服务因素 | 第183-187页 |
6.2.3 政务微信信息技术因素 | 第187-188页 |
6.2.4 政务微信信息环境因素 | 第188-191页 |
6.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191-203页 |
6.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191-194页 |
6.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194-198页 |
6.3.3 结构模型检验 | 第198-200页 |
6.3.4 结果讨论分析 | 第200-20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03-205页 |
第7章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 | 第205-231页 |
7.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第205-207页 |
7.1.1 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第205-206页 |
7.1.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内涵 | 第206-207页 |
7.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构建思路 | 第207-212页 |
7.2.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207-209页 |
7.2.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209-210页 |
7.2.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 第210-212页 |
7.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12-223页 |
7.3.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第212-217页 |
7.3.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217-223页 |
7.4“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信息服务质量评价 | 第223-230页 |
7.4.1“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背景介绍 | 第223-224页 |
7.4.2 评价过程及结果 | 第224-226页 |
7.4.3 评价结果讨论分析 | 第226-23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230-231页 |
第8章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第231-245页 |
8.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与策略设计思想 | 第231-234页 |
8.1.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 | 第231-232页 |
8.1.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的设计思想 | 第232-234页 |
8.2 优化政务微信信息资源 | 第234-236页 |
8.2.1 提高政务信息的内容质量和有用性 | 第234-235页 |
8.2.2 丰富政务信息的类型与形式 | 第235页 |
8.2.3 提高办事服务的实用性和个性化水平 | 第235-236页 |
8.2.4 注重信息的整合性与服务的协同性 | 第236页 |
8.3 加强政务微信信息主体建设 | 第236-239页 |
8.3.1 提高政务微信运维团队的服务意识和动力 | 第236-237页 |
8.3.2 了解用户的政务信息需求和服务要求 | 第237页 |
8.3.3 加强运维服务人才与团队建设 | 第237-238页 |
8.3.4 提高交互和帮助的有效性 | 第238-239页 |
8.4 加强微信技术融合 | 第239-240页 |
8.4.1 提高技术手段应用的多元化 | 第239页 |
8.4.2 加强平台之间的协同整合 | 第239-240页 |
8.5 改善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环境 | 第240-242页 |
8.5.1 创新优化运营服务模式 | 第240-241页 |
8.5.2 建立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 第241-242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242-245页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245-251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245-248页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48-251页 |
9.2.1 研究局限 | 第248页 |
9.2.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248-251页 |
参考文献 | 第251-265页 |
附录 | 第265-277页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第277-281页 |
致谢 | 第281-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