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1.1 氮素的营养功能及氮肥利用 | 第14页 |
1.2 植物氮效率和基因型差异 | 第14-15页 |
1.3 植物养分高效种质筛选 | 第15-17页 |
1.4 植物氮高效生理及遗传基础 | 第17-23页 |
1.4.1 植物根系形态及对氮素的吸收 | 第17-18页 |
1.4.2 根系吸收动力学 | 第18-19页 |
1.4.3 ~(15)N示踪技术 | 第19-20页 |
1.4.4 氮代谢关键酶 | 第20-22页 |
1.4.5 植物氮吸收、利用相关基因及其表达的差异 | 第22-23页 |
1.5 新型甘蓝型油菜的发展 | 第23-25页 |
2. 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 | 第25-29页 |
2.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25-26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3 新型甘蓝型油菜营养液培养苗期氮高效种质的初筛 | 第29-50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3.2.3 指标的测定及衍生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3.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7页 |
3.3.1 油菜氮高、低效种质第一批苗期筛选 | 第31-39页 |
3.3.2 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低效种质的第二批苗期筛选 | 第39-43页 |
3.3.3 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种质的第三批筛选 | 第43-47页 |
3.4 讨论 | 第47-50页 |
4 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种质的盆栽全生育期复筛 | 第50-60页 |
4.1 前言 | 第5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4.2.3 测量指标及方法 | 第51页 |
4.2.4 统计分析 | 第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4.3.1 2011-2012年油菜季 | 第51-53页 |
4.3.2 2012-2013年油菜季 | 第53-58页 |
4.4 讨论 | 第58-60页 |
5 新型甘蓝型油菜氮素吸收利用和相关酶活性的差异 | 第60-70页 |
5.1 前言 | 第6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60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60页 |
5.2.3 指标的测定及衍生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5.2.4 统计分析 | 第6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5.3.1 新型甘蓝型油菜苗期表型差异 | 第61-62页 |
5.3.2 不同油菜种质苗期干物重的差异 | 第62-63页 |
5.3.3 不同油菜种质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差异 | 第63-65页 |
5.3.4 不同油菜种质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差异 | 第65-67页 |
5.4 讨论 | 第67-70页 |
6 新型甘蓝型油菜根系NO_3~-吸收动力学和~(15)N示踪 | 第70-79页 |
6.1 前言 | 第70-7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6.2.1 试验材料 | 第71页 |
6.2.2 试验设计 | 第71页 |
6.2.3 指标的测定及衍生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71-73页 |
6.2.4 统计分析 | 第7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3-77页 |
6.3.1 新型甘蓝型油菜根系形态的差异 | 第73-74页 |
6.3.2 新型甘蓝型油菜根系形态指标的差异 | 第74页 |
6.3.3 新型甘蓝型油菜根系NO_3~-吸收动力学差异 | 第74-76页 |
6.3.4 新型甘蓝型油菜植株对~(15)NH_4NO_3和NH_4~(15)NO_3吸收量的差异 | 第76-77页 |
6.4 讨论 | 第77-79页 |
7. 新型甘蓝型油菜SPAD值和光合特性的差异 | 第79-88页 |
7.1 前言 | 第79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7.2.1 试验材料 | 第79页 |
7.2.2 试验设计 | 第79页 |
7.2.3 测量项目及方法 | 第79-80页 |
7.2.4 统计分析 | 第80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80-86页 |
7.3.1 油菜苗期地上部长势的差异 | 第80-81页 |
7.3.2 油菜苗期干物重及氮吸收利用的差异 | 第81-82页 |
7.3.3 油菜苗期SPAD值的差异 | 第82-83页 |
7.3.4 油菜苗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差异 | 第83-84页 |
7.3.5 油菜苗期叶片光合氮素利用率的差异 | 第84页 |
7.3.6 油菜苗期地上部氮素利用率与光合氮素利用率的关系 | 第84-85页 |
7.3.7 油菜成熟期籽粒产量与苗期光合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85-86页 |
7.4 讨论 | 第86-88页 |
8. 新型甘蓝型油菜氮吸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 | 第88-105页 |
8.1 前言 | 第88-89页 |
8.2 材料与方法 | 第89-93页 |
8.2.1 试验材料 | 第89页 |
8.2.2 试验设计 | 第89页 |
8.2.3 引物设计 | 第89页 |
8.2.4 试剂及凝胶配方 | 第89-90页 |
8.2.5 总RNA提取 | 第90页 |
8.2.6 RNA检测 | 第90-91页 |
8.2.7 逆转录反应 | 第91页 |
8.2.8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 | 第91-92页 |
8.2.9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 第92页 |
8.2.10 荧光定量qPCR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92-93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2页 |
8.3.1 总RNA质量检测 | 第93页 |
8.3.2 常规甘蓝型油菜内参(BnActin)在新型甘蓝型油菜中的表达 | 第93-94页 |
8.3.3 新型甘蓝型油菜模板(cDNA)浓度检测 | 第94-96页 |
8.3.4 营养液培养苗期新型甘蓝型油菜氮吸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 | 第96-99页 |
8.3.5 盆栽荚果期新型甘蓝型油菜氮吸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 | 第99-102页 |
8.4 讨论 | 第102-105页 |
9. 新型甘蓝型油菜外源染色体片段导入量的分析 | 第105-112页 |
9.1 前言 | 第105页 |
9.2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7页 |
9.2.1 试验材料 | 第105-106页 |
9.2.2 试验材料DNA获得 | 第106页 |
9.2.3 试验方法 | 第106页 |
9.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106-107页 |
9.3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0页 |
9.3.1 SSR和AFLP分子标记分析 | 第107-109页 |
9.3.2 新型甘蓝型油菜中外源基因组分的导入量 | 第109-110页 |
9.4 讨论 | 第110-112页 |
10.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7页 |
10.1 总结 | 第112-115页 |
10.2 主要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10.3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附表 | 第127-129页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