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22页 |
第一章 灵芝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2-17页 |
1.1 三萜类 | 第12-15页 |
1.1.1 C30 lanostanes (ganoderic acids) | 第12-13页 |
1.1.2 C30 lanostanes, others (aldehydes, alcohols, esters, glycosides lactones,ketones) | 第13页 |
1.1.3 C27 lanostanes (lucidenic acids) | 第13-14页 |
1.1.4 C27 lanostanes (alcohols, lactones, esters) | 第14页 |
1.1.5 C24, C25 lanostanes | 第14-15页 |
1.2 灵芝多糖 | 第15页 |
1.3 甾醇类化合物 | 第15-16页 |
1.4 氨基酸与多肽类 | 第16页 |
1.5 核苷与生物碱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灵芝三萜抗肿瘤药理活性研究 | 第17-19页 |
2.1 灵芝提取物抗肿瘤药理活性研究 | 第17页 |
2.2 灵芝三萜单体化合物抗肿瘤药理活性研究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灵芝的临床应用 | 第19-20页 |
3.1 肿瘤的辅助治疗 | 第19页 |
3.2 其他治疗 | 第19-20页 |
第四章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4.1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2-76页 |
第一章 灵芝三萜醇富集部位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第22-63页 |
1.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 第22-23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1.1.2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1.1.3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1.2 赤芝的提取与初步分离 | 第23-26页 |
1.2.1 赤芝的提取与初步分离 | 第23页 |
1.2.2 赤芝乙酸乙酯提取物及四个部位的液相分析 | 第23-25页 |
1.2.3 灵芝四个部位的活性测试 | 第25-26页 |
1.3 灵芝三萜醇部位的分离 | 第26-31页 |
1.3.1 灵芝GL-C的分离 | 第26-27页 |
1.3.2 灵芝GL-E的分离 | 第27-31页 |
1.4 赤芝中灵芝三萜醇部位单体的鉴定 | 第31-61页 |
1.4.1 化合物GL1的结构解析 | 第31-32页 |
1.4.2 化合物GL2的结构解析 | 第32-33页 |
1.4.3 化合物GL3的结构解析 | 第33-34页 |
1.4.4 化合物GL4的结构解析 | 第34-36页 |
1.4.5 化合物GL5的结构解析 | 第36-37页 |
1.4.6 化合物GL6的结构解析 | 第37-50页 |
1.4.7 化合物GL7的结构解析 | 第50-51页 |
1.4.8 化合物GL8的结构解析 | 第51-52页 |
1.4.9 化合物GL9的结构解析 | 第52-54页 |
1.4.10 化合物GL10的结构解析 | 第54-55页 |
1.4.11 化合物GL11的结构解析 | 第55-56页 |
1.4.12 化合物GL12的结构解析 | 第56-58页 |
1.4.13 化合物GL13的结构解析 | 第58-59页 |
1.4.14 化合物GL14的结构解析 | 第59-60页 |
1.4.15 化合物GL15的结构解析 | 第60-6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二章 赤芝三萜醇部位单体抑制人乳癌细胞MDA-MB-231和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活性 | 第63-68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 第6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63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6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63-65页 |
2.2.2 药物配置 | 第65页 |
2.2.3 细胞种板 | 第65页 |
2.2.4 加样 | 第65页 |
2.2.5 细胞计数 | 第65-66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6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赤芝中灵芝三萜醇3D-QSAR研究 | 第68-76页 |
3.1 材料 | 第6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3.2.1 数据处理 | 第68-69页 |
3.2.3 分子结构的优化 | 第69页 |
3.2.4 分子对接及构象叠合 | 第69页 |
3.2.5 3D-QSAR模型建立 | 第69-7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70-74页 |
3.3.1 3D-QSAR模型 | 第70-72页 |
3.3.2 反向找靶与分子对接结果 | 第72-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1 小结与讨论 | 第76-77页 |
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 | 第84-8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