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5.1 本文创新点 | 第16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38页 |
2.1 公共投资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 | 第18-26页 |
2.1.1 公共投资的乘数效应 | 第19-20页 |
2.1.2 公共投资的供给效应 | 第20-25页 |
2.1.3 公共投资的挤出效应 | 第25-26页 |
2.2 公共投资对民营投资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 | 第26-30页 |
2.2.1 IS-LM模型 | 第27-28页 |
2.2.2 Aschauer模型 | 第28-30页 |
2.3 公共投资对民营投资挤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30-36页 |
2.4 文献评价 | 第36-38页 |
3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38-54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38-44页 |
3.1.1 公共投资 | 第38-42页 |
3.1.2 民营投资 | 第42-43页 |
3.1.3 挤出效应 | 第43-44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44-51页 |
3.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44-45页 |
3.2.2 凯恩斯主义的公共投资理论 | 第45-47页 |
3.2.3 新古典投资理论 | 第47-51页 |
3.2.4 马斯格雷夫的公共资本形成的阶段增长理论 | 第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4 公共投资对民营投资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74页 |
4.1 影响挤出效应的一般性因素分析 | 第54-64页 |
4.1.1 融资方式与挤出效应 | 第54-60页 |
4.1.2 投资规模与挤出效应 | 第60-62页 |
4.1.3 投资结构与挤出效应 | 第62-64页 |
4.2 影响挤出效应的特殊性因素分析 | 第64-71页 |
4.2.1 经济发展水平与挤出效应 | 第65-66页 |
4.2.2 财政体制与挤出效应 | 第66-69页 |
4.2.3 经济周期与挤出效应 | 第69-71页 |
4.3 一个适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挤出效应理论模型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 中国公共投资和民营投资的历史、现状和挤出效应特征事实 | 第74-110页 |
5.1 体制变迁和经济发展概述 | 第74-84页 |
5.1.1 投资体制 | 第74-79页 |
5.1.2 财政体制 | 第79-82页 |
5.1.3 经济发展水平 | 第82-84页 |
5.2 公共投资和民营投资特征分析:总量、结构 | 第84-98页 |
5.2.1 总量分析:流量和存量视角 | 第84-89页 |
5.2.2 结构分析 | 第89-98页 |
5.3 中国挤出效应的特征事实:基于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规模公共投资比较 | 第98-107页 |
5.3.1 两次公共投资比较 | 第98-104页 |
5.3.2 两次公共投资后民营投资的变化 | 第104-106页 |
5.3.3 关于中国挤出效应的一些可能的结论 | 第106-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6 中国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规模公共投资比较 | 第110-128页 |
6.1 模型设定 | 第110-115页 |
6.1.1 投资函数 | 第110-113页 |
6.1.2 生产函数 | 第113-115页 |
6.2 数据及变量说明 | 第115-118页 |
6.2.1 数据说明 | 第115页 |
6.2.2 统计口径 | 第115-116页 |
6.2.3 其他变量 | 第116-118页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18-126页 |
6.3.1 实证分析 | 第118-121页 |
6.3.2 结果分析之一:投资规模与挤出效应 | 第121-122页 |
6.3.3 结果分析之二:经济发展水平与挤出效应 | 第122-123页 |
6.3.4 结果分析之三:金融市场效率(融资方式)与挤出效应 | 第123-126页 |
6.4 研究结论 | 第126-128页 |
7 国际经验借鉴 | 第128-150页 |
7.1 清晰界定公共投资范围,避免公共投资的“越位”和“缺位” | 第128-129页 |
7.2 注重公共投资与民营投资互补性,合理控制公共投资规模和结构 | 第129-135页 |
7.2.1 合理控制公共投资的规模 | 第129-130页 |
7.2.2 优化公共投资的结构 | 第130-135页 |
7.3 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提高公共投资效率 | 第135-139页 |
7.3.1 美国 | 第135-137页 |
7.3.2 德国 | 第137-138页 |
7.3.3 日本 | 第138-139页 |
7.4 区分公共产品的性质,注重投资方式多样化 | 第139-145页 |
7.4.1 纯公共产品的政府直接投资 | 第140-141页 |
7.4.2 准公共产品的多元投资 | 第141-145页 |
7.5 发挥公共投资宏观调控职能,科学引导民营投资 | 第145-147页 |
7.5.1 日本 | 第145-146页 |
7.5.2 德国 | 第146-14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47-150页 |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150-162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50-154页 |
8.1.1 六大因素对挤出效应的影响是显著的 | 第150-151页 |
8.1.2 两次大规模公共投资挤出效应差异的原因在于影响因素发生了变化 | 第151-152页 |
8.1.3 各国公共投资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 第152-153页 |
8.1.4 我国当前公共投资存在的问题 | 第153-154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54-162页 |
8.2.1 明确公共投资功能定位,理顺公共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 | 第154-155页 |
8.2.2 合理控制公共投资规模,促进民间投资和公共投资的协调发展 | 第155-156页 |
8.2.3 优化公共投资结构,引导民营投资结构优化升级 | 第156-157页 |
8.2.4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公共投资预算硬约束 | 第157-158页 |
8.2.5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弱化民营企业融资所有制歧视 | 第158-159页 |
8.2.6 健全公共投资决策机制和管理体系,规范公共投资行为 | 第159页 |
8.2.7 科学选择公共投资融资方式,减少对民营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159-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0页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0-171页 |
后记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