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反转新闻”现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 网络舆论研究 | 第12-13页 |
2. "反转新闻"研究 | 第13-16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 本文创新 | 第17-19页 |
一、"反转新闻"的现象概述 | 第19-22页 |
(一) "反转新闻"概念的提出 | 第19-20页 |
(二) "反转新闻"与假新闻 | 第20页 |
(三) "反转新闻"与谣言 | 第20-22页 |
二、"反转新闻"的传播特征分析 | 第22-31页 |
(一) "反转新闻"的时空特征 | 第22-25页 |
1. "反转新闻"的时间分布 | 第22-23页 |
2. "反转新闻"的空间分布 | 第23-25页 |
(二) "反转新闻"所涉群体与类型 | 第25-28页 |
1. “反转新闻”所涉群体 | 第25-26页 |
2. "反转新闻"所涉及的事件类型 | 第26-28页 |
(三) "反转新闻"的信源和传播途径 | 第28-31页 |
1. "反转新闻"的信源 | 第28-29页 |
2. "反转新闻"的传播途径 | 第29-31页 |
三、"反转新闻"的舆情生成与反转分析 | 第31-36页 |
(一) "反转新闻"的舆情生成 | 第31-33页 |
1. 社会话题快速传播 | 第31-32页 |
2. 新闻话题成为谈论的兴趣点 | 第32页 |
3. 受众解读新闻话题 | 第32-33页 |
(二) "反转新闻"的舆情反转 | 第33-36页 |
1. 网络平台上持续发酵 | 第33-34页 |
2. 媒体深入调查,揭示新闻话题真相 | 第34-36页 |
四、"反转新闻"产生的影响 | 第36-44页 |
(一) "反转新闻"的正效应 | 第36-37页 |
1. 有利于媒体纠错,揭示真相 | 第36页 |
2. 能够推动市场的规范 | 第36-37页 |
3. 提高受众认识 | 第37页 |
(二) "反转新闻"的负效应 | 第37-44页 |
1. 过度消费事件,伤害当事人 | 第37-40页 |
2. 有损媒体形象 | 第40-41页 |
3. 诱发社会矛盾 | 第41-44页 |
五、"反转新闻"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44-52页 |
(一) 媒介方面 | 第44-48页 |
1. 过度竞争导致的焦虑与浮躁 | 第44-45页 |
2. 新技术导致的碎片化传播 | 第45-46页 |
3. 媒介议程设置惯性 | 第46-48页 |
(二) 受众方面 | 第48-50页 |
1. "蝴蝶效应"带来的情感偏向 | 第48-49页 |
2. 刻板印象加深群体隔阂 | 第49-50页 |
(三) 社会背景方面 | 第50-52页 |
六、对"反转新闻"负面影响的思考 | 第52-59页 |
(一) 媒体人应该肩负起媒介责任 | 第52-55页 |
1. 回归新闻专业主义,坚持新闻真实 | 第52-53页 |
2. 全媒体联动,加速真相呈现 | 第53-54页 |
3. 营造新的舆论格局 | 第54-55页 |
4. 创新报道方式 | 第55页 |
(二) 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势在必行 | 第55-57页 |
1. 独立思考不盲从 | 第55-56页 |
2. 辨明真伪不造谣 | 第56页 |
3. 理性参与不误导 | 第56-57页 |
(三) 政府部门要加强主动性 | 第57-59页 |
1. 及时发布信息,把握舆论走向 | 第57-58页 |
2. 强化与媒体的合作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